如果你是第一次到訪,或並未追看所有文章,可從這裏開始認識我及2020年之前的一些舊精選文章。
由2020年6月開始,新文章會先在 https://www.patreon.com/laxinvest 發表,此網誌只轉載部份文章,敬請留意。

2017年12月31日 星期日

IB組合2017全年結

  今天是2017年的最後一天。
  這一年對我來說是很艱難的一年,不是指投資上,而是人生上,可以說是翻天覆地。變化在2018年還會繼續下去,未來的一年到底會變成怎樣,木宰羊,盡力而為吧。
  在投資上,倒貫徹了懶系投資法的宗旨,懶散、被動、固定收益資產為主,買賣不多,在一整年的大牛市中,自然跑輸以股票為基準的大市。看見Blog友們公佈成績,動輒年回報一兩倍,我這種以現金流為主的投資方式自然是望塵莫及。但話說回來,本來我的投資方式就是以穩定現金流為目的,並不求資產增值,不應該與股市回報相比。

2017年12月14日 星期四

槓桿計算方法

  有幾位網友私下詢問關於IB中保證金(Margin),又稱孖展的計算方法。他們特別關心使用槓桿的話,到底整個組合跌多少跌幅,才需要補充保證金。其實,已有Blog友在其Blog中教過如何設定與管理槓桿(http://rmylife1987.blogspot.hk/2017/09/blog-post_12.html),我就不厭其煩地拾人牙慧,用自己的話再詳細解釋一次。
  關於保證金與組合跌幅關係的計算方法,首先,你必須知道你的投資組合可做的最高槓桿比率,及你實際做了多少槓桿比率才計算得到。

2017年12月5日 星期二

優先股懶人包

  最近收到一些網友私下傳給我的電郵,不少都是問一些債券、優先股的基礎問題。其實我覺得債券或優先股這些固定收益工具比股票易玩得多,只是香港較少這方面的資訊,令人覺得門檻高罷了。本來我不想寫一些太基礎的東西,因為很多資訊都可以很容易地在網上尋找得到,但原來我以為容易的事情,有些人還是覺得有些困難的。
  其中最易買賣、最易入門,卻又卻最易令人混亂的,是在NYSE上市的優先股。所謂最易買賣、最易入門,是因為你只要有一個美股戶口,不管是銀行、本地證券行(例如X富、X才)、還是美資網上證券行(例如TD、IB)的美股戶口,都可以像投資Apple、Microsoft、Tesla等公司一樣,一股一股地買賣,基本上沒有門檻可言。

2017年11月30日 星期四

樂理成績

  五級樂理成績出來了,女兒竟然不及格!她真的不及格!!她怎麼可以不及格!!!
  我自己也考得不大好,只有75分,但女兒呢?她……竟……然…….只…….有……59……分!
  細看她的得分細表,更是氣得我差點噴血:最容易的第二題(Melodic Intervals)與第三題(Transposing),她竟然…..竟然幾乎全軍盡墨!考過樂理的人都知道,這兩題只要小心一點,拿到滿分一點也不難,女兒也一定不會不懂得做的。

2017年11月24日 星期五

生活瑣事

  不知不覺,隔了一段日子沒有寫Blog。自決定年底移居台灣後,就開始為小女的台灣居留證跑流程。
  首先,通知台灣的會計師恢復在台公司的營業。然後,就要為小女找個台灣在地保證人。這方面沒有甚麼困難,幾位已成為台灣人的香港朋友都願意出力,很快就幫我在台北移民署做了保證書寄過來。同時間,我到香港「台北辦」為一些文件做認證,包括結婚證書、小女的出世紙、內子的死亡證、小女的針咭,還有我自己的車牌(方便日後直接更換為台灣車牌)。

2017年11月1日 星期三

債券基金大亂鬥 - 封閉型、開放型與ETF(二)

封閉型債券基金(CEF)代表:
  Guggenheim Strategic Opp Fund (GOF)   PIMCO Income Strategy Fund (PFL)   AllianceBernstein Global High Income Fund (AWF) - 聯博環球高收益基金的封閉型
開放型債券基金代表:
  聯博美元收益基金(AT)
  安聯美元高收益基金(AM)
  聯博環球高收益基金(AT)
  安聯收益成長基金(AM)
ETF債券基金代表:
  iShares iBoxx $ High Yield Corp Bd ETF (HYG)

2017年10月30日 星期一

債券基金大亂鬥 - 封閉型、開放型與ETF(一)

  一向以來香港銀行、金融機構甚至一些知名人仕(例如乜Sir)都對高息債券基金(簡稱債基)推崇備至,賣點是以此來代替入門門檻較高的債券投資,而且一隻債基包含起碼過百隻債券,有效分散風險。但他們推介的耳熟能詳的債券基金(例如聯博環球高收益基金、安聯美元高收益基金等等)都是屬於開放型基金(又稱共同基金),其缺點也是眾所週知的,例如高認購費、高管理費、「賺息蝕價」等等。
  其實,除開放型基金外,債券基金還有封閉型基金(Closed-End Fund,簡稱CEF)與交易所交易基金(Exchange-Traded Fund,簡稱ETF)兩種。後兩種直接在證券交易所上市,無認購費、贖回費、保管費等等,無論透明度、交易費用、穩定性似乎都比開放型債券基金優勝。

2017年10月24日 星期二

五級樂理考試

  上星期六,我與女兒一齊參加了ABRSM五級樂理公開試,兩父女一齊考試真是一個有趣的經驗。
  我是一個毫無音樂底子、五音不全、對五線譜甚至簡譜一竅不通的俗人,怎麼會突然參加一個與自己毫無關聯的音樂公開試呢?事緣約半年之前,女兒的鋼琴老師告訴我,去年已考取四級鋼琴證書的女兒,如果要繼續考六級鋼琴試,必須先考取五級樂理證書。學習五級樂理需時約半年,每堂四十五分鐘的教授,老師報價每四堂一千元左右。我粗略算算,假設一星期上一堂,只上廿四堂計,消費六千港元,未計考試費與書費。

2017年10月6日 星期五

暢談投資 - 與網友交流(四)

債券門檻
  T:……其他投資工具在香港缺乏流通性。在銀行買債嗎,先不說流動資產達800萬,還有斬不開的直債,一條上100萬。如果我流動資產有限,那麼必然會犯上過分集中的風險。畢竟評級上的風險比例,分散才是有用的,集中仍是all or nothing。而且,債券仍然有速動的問題,倘若今天我想把樓贖回不賣呢?債券就封了這道門。期限之前,那錢是不能動的,要動代價應該不少。當然,我相信IB流通性會好一點,我還未試過。

2017年10月3日 星期二

視察台灣學校(三) - 思考篇

  題目有誤導,這篇純粹自說自話,說說自己的想法,沒有任何台灣學校的資料。
  九月中,我再執筆寫Blog,心態已有很大不同,現在只是想間中記錄自己所思所想,不會再系統化地寫分析文章,可能很久才出一篇,也可能一連出幾篇也說不定。而投資相關的文章,應會減少了,所以連Blog名與背景也改變了。

2017年9月28日 星期四

暢談投資 - 與網友交流(三)

  T: 回答風兄的兩個問題:學理上,每年7%回報,債券和股票沒有分別。而且我們可以這樣看:若債券7%必然派錢,股票保留盈利去發展(例如派3%+留4%),那我應該預期的是前者都是7%,7%,7% e.t.c.,而後者是3%,3.12%,e.t.c.。這樣是誤導的,其實債券也好,股票也好,派息都可以再投資,所以兩者都可以是7%,7.49%,e.t.c.。放在股票,還要猜想那4%會不會真的做到事。

2017年9月25日 星期一

暢談投資 - 與網友交流(二)

  T:在開始時,我本能地分散買入各種我能看見營運的物品中,那時候是23800點,特朗普當選,匯控57元,常識又告訴我這裡是不過不失的買入點。當時也沒有全部投入,當時佔流動資產全部的一半左右,現在也是佔六成。我沒有買盈富,因為覺得盈富太多板塊我看不懂,科技、石油、手機,我是完全沒有感覺。
  我能頗肯定方向沒大錯,因為我很看重管理層是否信實。

2017年9月23日 星期六

暢談投資 - 與網友交流(一)

  在我暫停寫Blog期間,收到不少網友的電郵問候,很自然地,其中一些就會與我分享投資心得,大家交流一番。其中有一位署名T的網友,年紀輕輕,但言談、見識與財力都超越同齡人,而且在股票價值分析與Attention to Details方面的能力很高,絕對有潛力成為一個出色的財經Blogger。不知不覺間,我們來來往往的電郵交流竟寫了幾萬字。基於私穩與尊重,我不能公開他的具體投資狀況與分析(可能留待他日後開Blog時公開吧),但他的觀點很有參考價值,我覺得值得拿出來討論。在徴得其同意後,我就節錄一些我們的交流。
  事先聲明,以下的節錄由於是私人溝通,我沒有像寫Blog那樣深思熟慮,行文流於粗疏,而且沒有甚麼條理,用詞也比較直接極端,頗有一竹篙打一船人的無理。但我又不需要看甚麼人臉色,就算即使因此得罪了甚麼人,也沒甚麼所謂了。

2017年9月19日 星期二

視察台灣學校(二) - 台中篇

  八月廿六日,住在林口的朋友親自駕車將我與女兒由新北送到台中。
  隔了一年又來到台中,桃花依舊,人面全非,感覺有些唏噓。由於剛由林口過來,第一感覺就是交通真的有差。以前一個人住,甚麼都沒有所謂,也就不放在心上。但這次帶著女兒,就真的感覺到台中交通的混亂,及行人道對行人的不友善:行人道就是給機車停泊的,帶著小孩也只能被逼出馬路與車爭路。然後,一輛輛機車就緊挨著你呼嘯而過,絲毫沒有見到行人而減速的意識。

2017年9月15日 星期五

視察台灣學校(一) - 林口篇

  某個大魔頭教導我們:「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要決定是否與女兒移居台灣,一定要做多些資料搜集,否則就是盲目衝動。上月底,趁女兒暑期班大部份已完結而學校尚未開學的空檔,與女兒到了新北市林口區及台中市兩地瞭解當地的學校環境。

  這幾篇,純粹是為整理總結自己的思緒而寫,可能有很多枯燥又完全不關讀者事的細節資料,充滿「碎碎唸」的意味,如果沒有興趣看,請直接忽略。

2017年8月8日 星期二

結束

  內子的安息禮拜終於結束了。
  安息禮拜在平日上午的上班時間舉行,也沒有通知太多人,連較疏的親戚也沒有知會,就依內子生前的意思低調進行,而安息禮後就直接送遺禮到火葬場進行火葬程序。我們沒有預計有太多人出席,到底當天是上班日,香港人都是以上班賺錢為第一要務的。結果出席者竟有七十多位,許多都是內子多年未見的舊同事與舊同學,其中有兩位長住台灣的朋友更是特地從台中飛回香港參加的。

2017年7月16日 星期日

留給最愛的說話

  內子走了。
  就這麼走了,在清晨的睡夢中走了,走的時候很安詳,沒有甚麼痛苦。
  在走前一兩天,幾乎所有家人都來送別。剛巧女兒的學校派了成績表,女兒在期中考與期末考都取得了全級第一名,趕得及讓她知道,算是送別的最後一份禮物。

2017年7月11日 星期二

暫停啟示

  上星期,醫生已確認最後的免疫治療方式失敗了。由於內子血液內已沒有正常細胞,免疫力全無,所以肺部感染急劇惡化,身體器官急劇衰竭,現已接近彌留狀態。
        
  我們已與醫院有了共識,以舒緩病人痛楚為目的,不會再進行無謂搶救與插喉。但饒是如此,隨著內子身體的急速衰竭,加上廿四小時不停咳血,這些日子已受盡折磨,再怎麼捨不得也好,也許早日解脫也不是一件壞事。

  我會在她最後的日子盡量陪著她,暫時不會再更新Blog文。各位可以留言,我會查看,但未必會很快回覆。而如果是投資上的問題,恕我現在沒有心思答覆了。

  謝謝各位。

2017年7月1日 星期六

IB組合2017半年結

  轉眼2017年已過了半年,是時候檢閱自己在IB的組合這半年的成績。
  我的IB投資組合主要分為債券、優先股/次級債與Reits三部份,組合設定完成後,雖然每天都會監察其變動,但其實很少買賣,除非有新的資金進來或相關公司有基本因素上的改變。尤其最近債券與許多收息工具已被搶高,一旦沽出,很難找到風險適合、回報合理的代替品。

2017年6月25日 星期日

無痛增加股息法

  相信很多投資股票的投資者,一定有一大堆長期持有的股票,有些是長線持有收息的、有些是長線持有等增長的、有些是長線持有等市場發現其價值的,甚至有些是短炒變「長揸」、迫不得已而「無限補時」的。不知你們有沒有想過,這些股票除本身的股息外,還可以另外再加以活化以增加收入呢?

2017年6月20日 星期二

來寶的教訓

  這一篇應該在一個多月前就應該寫了,左拖右拖下現在才動筆,可能是下意識不想正面面對自己的失敗吧。
  曾為亞洲最大大宗商品交易商的來寶集團,於5月9日公佈由於「嚴峻的營商環境」及「煤炭價格的不尋常波動」,集團2017年首季淨虧損約1.3億美元,大出市場意料之外。之後負面消息接蹱而至,包括大宗商品市場低迷、盈利能力下滑、中化放棄收購其股份、信評遭各大機構大幅調降等,其股價一瀉千里,債價也一樣崩盤式暴跌,現已接近破產邊緣。

2017年6月10日 星期六

地獄病房

  自從上月中內子發燒入院後,一直出不了院,所以我更新Blog文的速度明顯較疏了。昨天收到一位署名「理財初心者」的網友的電郵真挚問候,難得素昧平生的網友有心,令我頗為感動。其實之前已收到不少網友私底下的問候,有的還提供了一些另類治療方案,我也嘗試過他們的方案,無論這些方案有沒有效用,我都是感激他們的心意的。  
  去年六月一日是內子確診血癌的日子,轉眼就一年了。這一年間,我放棄移民、放棄工作,專心一意陪內子打這一場仗。雖然這是義不容辭,但剎時間成為一個宅男,一年內幾乎所有時間都只在住家與醫院間奔走,感覺自己是愈來愈自閉,有時真的覺得自己像一個廢人似的。我開Blog的原因,說穿了,也就是在此人生最低潮的時候,想找回一點自身的存在價值罷了。

2017年5月29日 星期一

成功的商家


  2007年,某成立已十多年的連鎖中式餐飲集團鑑於其業務開始停滯不前,集團主席決定對旗下酒樓大肆革新。一般中式餐飲業的改革,最多只是重新設定裝璜、佈置、員工制服、餐具等,再加上一系列宣傳與優惠。但這個小學都沒畢業的集團主席,卻決定挑戰傳統的中式酒樓文化,進行真正翻天覆地的改革。
  多年以來,中式酒樓的收費方式都令消費者覺得十分混亂而且不合理。除了加一服務費外,還有許多額外收費,例如茶錢、醬料和酸菜小碟。通常這些收費都不會在菜單上清楚列明,不同酒樓的收費亦可能有很大的差別。逐漸地,許多年輕人覺得這些傳統做法非常麻煩,不大願意光顧中式酒樓。

2017年5月16日 星期二

真正免佣的證券行?

  我之前有一篇文討論過港股交易收費(見此處),提及現時許多銀行或證券行推出的所謂港股交易免佣,多數是有條件的:有些是短期優惠,有些是單邊免佣(即買入免佣但沽出不免佣),有些有高資產要求,有些則有隱藏收費……但最近有一間中資的富途證券,推出聲稱是真正的一世免佣優惠。其網頁宣稱已獲騰訊、經緯創投、紅杉資本等入股支持,好像很是財雄勢大的樣子。
  富途證券的免佣條件相當多變,有時是開戶後三個月內免佣,有時是一世免佣但需親友推介,有時又要求甚麼邀請碼。但上星期我偶然在報章上見到富途大賣廣告,在限期內開戶就可享一世免佣,戶口存入一萬港元以上更贈送二百元超市現金券,不免為之心動。

2017年5月10日 星期三

股票投資必勝秘笈(下)



  上一篇(見此處)論及價值投資法雖是王道,惟一般散戶難以實行。言猶未盡,這篇繼續談論散戶的難處。
  價值投資法作為王道之法,則行此策略之人何止千萬,有前途的企業大多早已被炒上,我有理由懷疑未被發掘的潛力股還剩下多少。而要在千多隻股票中再尋找潛力股,除需要大量的時間與精力去研究公司業務外,還要識破會計報表中不盡不實之處。要揭開數字背後隱藏的真相,對毫無會計背景的散戶來說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

2017年5月8日 星期一

股票投資必勝秘笈(上)



  星期六早上九時許,慣性打開收音機,聽到的是石X泉、鄺X彬的「投資新世代」,到十一時,轉到另一台,則是X叔的「考股專家」。整個星期六上午,我只要不是出外,這些「Phone-in」的財經節目就會環繞在屋子裏。至於星期一至五白天在家的時間,電台頻道通常會轉到新城財經台,這就是我多年來養成的習慣。其實通常我都不會認真去聽,只當成背景音樂,純粹是十多年來養成的習慣而已。
  不知為甚麼,我很喜歡聽電台的「Phone-in」財經節目,覺得娛樂性豐富,那些散戶或心急如焚、或驚恐萬分、或猶猶豫豫,拿著一個或數個Number,以向黃大仙求籤的姿態向那些財演,哦不,是股評人求助。然後股評人可以立即說出該股份的基本因素,再訂出買入價或沽出價等等。

2017年5月3日 星期三

美國優先股的預扣稅

  我曾經在之前一篇「我的優先股組合」(見此處)中,分享過自己的優先股組合,其中一隻優先股是花旗銀行發行的C.PRN。在我的認知中,註冊於美國的優先股,與註冊於美國的股票一樣,其派息會被扣繳30%股息預扣稅(Withholding Tax),所以C.PRN應該也是一樣。
  但是最近收到的兩次派息,分別是一月三十日派送的每股0.4586美金與四月廿八日派送的每股0.4528美金,乘於我持有的股數,全數金額竟分毫不減地進入了我的IB戶口,並沒有被扣股息稅。

2017年4月28日 星期五

明益你的公共年金計劃

  政府準備推出的公共年金計劃,我第一感覺就是:「吓,好筍喎!」。對於有一定儲蓄、但又未到幾千萬身家的中產退休人仕而言,某程度上是幫他們解決了一大部份退休規劃問題。但是,公佈後第二天無意間打開收音機,竟聽到不少聽眾的反對意見,之後數天又有一些所謂投資專家唱淡,他們的理由令我大惑不解。
  「只有3%至4%年回報率,不如買高息股收息,買匯豐都有6%啦,年金一點吸引力都沒有!」有人說。

2017年4月17日 星期一

與理財顧問見面

  有閱讀過我之前網誌的朋友都知道,我在某美資銀行有一個城市金戶口,利用其特有的「增值投資組合」以槓桿形式擁有一些債券基金(債基),以達致每月收息的效果。
  首先再解釋一次甚麼是「增值投資組合」,即將你放在城市金戶口的投資產品(包括債券、基金或結構性產品)作為抵押品,以一個甚低的借貸利率將資金槓桿倍增,額外資金再投資於債券(只限一些長年期投資級別債券)、基金及結構性產品上。而最多人做的,就是將每月收息的債基槓桿後再投資,利用息差提高債基收息率(也就是乜Sir念茲在茲的「債基疊加」)。

2017年4月10日 星期一

閒談港股交易收費

  記得自己剛開始買賣港股時,就像大多數素人那樣,傻傻地貪方便就直接在出糧的咸濕銀行開了個證券戶口。大家都知道,咸濕銀行的網上交易佣金是成交金額的0.25%,最低收費HK$100,另外還要收最少HK$30的買入證券存入費。當年我每次買入的股數不多,結果次次都收足最低收費,再加上印花稅0.1%,以比例計其實交易的成本極高。

  不但如此,一段時間後我還發現每半年都會收百多二百元的證券保管費(現已改為每月收費),即使有時證券戶口內其實只剩極少量股份也照樣收足。而最令我心裏不舒服的是,有很多次證券派息,我竟然一毫子都收不到,原來是每次派息金額不足以付銀行代收股息的最低收費,結果股息就被銀行全數沒收,比丟錢入海更無聲無息。

2017年4月4日 星期二

的士拒載

  由的士車主、司機組織組成的「撤回的士專營權大聯盟」,在3月17日發起500部的士佔中罷駛,其中100架的士更包圍政府總部及立法會,要求政府擱置「專營的士」計劃,更揚言若港府不從,就會將行動升級,發起全港的士罷駛。結果網上罵聲四起,公眾普遍反感。與此同時,五名Uber司機被警方放蛇執法,被控無牌載客取酬及沒有第三保罪名成立,卻得到許多人同情。
  毛澤東說過,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相信許多人都受過的士司機的氣:拒載、兜路、黑面、無禮貌、不找零頭、亂收費、車廂如垃圾堆……有些勉強給你上車了,卻是一副晚娘面孔,上他們的車倒好像討了他們的便宜似的。

2017年3月31日 星期五

淺談加拿大REITs

  之前看到70後兄分享自己投資加拿大REITs來停泊閒錢(http://hk70s.blogspot.hk/2017/03/blog-post_13.html),見到加拿大REITs的息率居然可以超過10%,有點見獵心喜。香港似乎比較少Blogger分享過投資加拿大REITs的經驗,我就去約略瞭解一下。
  其實我之前也留意過日本REITs(J-REITs),因為日元借貸息率真的很低,股息稅也只是10%,如果可以找到高息又穩定的日元資產,息差是很吸引的。傳媒或廣告經常宣傳投資日本物業出租,年回報可達10%以上,我本來還以為J-REITs的息率也高,可惜,總共58隻J-REITs的平均息率卻只有3.73%左右(可參見http://en.japan-reit.com/list/rimawari/),而作為J-REITs ETF的TSE 1345,息率也是3.2%左右。對我來說,由於不是特別看好日本房地產行業,吸引力不大。

2017年3月28日 星期二

我的REITs組合(2017年3月27日)

  房地產信託基金(REITs):是以信託方式組成,主要投資於房地產項目(例如住宅、商鋪、辦公室等)的集體投資計劃,旨在提供定期租金收入回報。香港法例規定必須將淨收入90%以上的金額作為股息分派,由於股息就是租金收入,理論上可對抗通漲。
  我一向以為,以香港人對磚頭收租的痴迷程度,REITs應該大受歡迎才是,因為這是最直接投資房地產收租的替代工具。但事實並不是如此,香港股市現在只有十一隻REITs,其中有五隻的主要物業還是在中國大陸,比起美國、日本、加拿大甚至新加坡REITs的資產及普及程度差得太遠。有很多投資港股的人甚至不知道REITs是甚麼,也不知道領展(823)其實也是其中一隻REITs,只把領展當成是一隻普通收租股或增長股。

2017年3月22日 星期三

我的優先股組合(2017年3月21日)

  上兩篇討論過債券後,這一篇我想討論一下另一種與債券十分相似的定息產品 - 優先股。優先股是介乎債券與普通股之間的一種收息產品,一般由大公司或銀行發行,派息是固定的,但沒有到期日,亦因此優先股派息一般都高於同一公司的債券。優先股持有人對公司的經營也沒有參與權,但公司破產清算時的受償順序排在債券持有人之後,普通股股東之前。
  如果作為一種定息產品而不理會其價格變動,我覺得優先股兼顧了債券與普通股的優點。首先其在股利分配順序方面較普通股優先,通常按事先約好的股息率發放,而且大多數三個月派息一次,這方面有債券的優點。另外,優先股在美國NYSE市場像股票一樣交易,一股為最低交易單位,交易門檻很低,這方面有股票的優點。

2017年3月17日 星期五

我的債券組合(2017年3月16日)

  我的理財組合(可參閱此篇)中,有港股、債券、優先股、Reits、債券基金、股票基金等等,其中債券組合所佔的比重頗大,可以與大家分享一下。
  我的債券多數通過IB投資,現在的槓桿比率為1.8左右。另外也有少數是通過Fundsupermart投資的,沒有槓桿。基本上,組合分為長年期債券(投資級別或準投資級別)與短年期債券(非投資級別)兩類,計及槓桿,平均年回報率為12%左右。

2017年3月12日 星期日

我的IB非專業懶人揀債法

  作為一個未達PB標準的窮人(通常稱為死窮鬼),多年以來,我一直苦惱於無法以低息槓桿投資多隻直債(一般零售銀行的槓桿直債選擇少且回報低),而債券基金既不保本,又被基金經理以管理費名義吃掉一大部份債息回報。終於,大約一年前發現了IB這個提供低息槓桿又可以投資不同級別債券的平台後,總算是解決了這個問題。
  IB平台的債券,選擇廣泛,還低至2000美元就可買到一隻,與在香港銀行與證券所動輒廿萬美元才能投資一隻債券不可同日而語。雖一缺點,IB平台不能買到亞洲區債券,一般港人喜愛的和黃、東亞或中國內房等公司所發行的直債就投資不了。

2017年3月3日 星期五

我的懶系投資之途(八)-前路

  二零一六年十一月十一日,內子再次抽取骨髓檢驗。十一月十五日,我們到醫院覆診及聽取檢驗結果。
  癌細胞指數是百份之八點六!
  雖然仍未達致百份之五的合格水準,但醫生表示,只要是百份之五至百份之十之間,就是值得進行骨髓移植的範圍。趁現在癌細胞指數似乎是最低的階段,立即安排十一月十八日入住骨髓移植病房。

2017年2月23日 星期四

我的懶系投資之途(七)-尋醫

  在得到黃大仙簽文的啟示後,我決定尋找在西醫之外的另類治療。這裏要特別感謝一位已認識接近二十年的朋友,是我以前的上司,也是我最佩服尊敬的其中一位長輩。當年初出茅蘆的我,自恃有一點點才能竟目空一切,做事橫衝直撞,得罪了不少人,幸得他加以容忍、幫我善後,我才能生存下去,所以直到離職後我們還保持著亦師亦友的關係。這位朋友在知道我的情況後一直在百忙中提供幫助,時時為我們祈禱(我自己祈禱的效果不濟,但還是相信別人代禱的信念力量的),並幫我尋找了一堆已有朋友試過的另療治療及相關聯絡人。我遂由此入手,撇除一些看似古怪的方法(例如自然療法、免疫療法等)後,先尋找比較常見的中醫治療。
  我在推蔫的名單內先預約了中醫師陳X聯。據聞這陳醫師專醫癌症,把脉極佳,有很多內地人都特別到香港找他看病。我們那天到達他的醫務所時,接待處確實坐滿了人。而診症室與接待處只隔了一道屏風,我們與醫師的說話外面的病人與職員全聽得到,公開透明之處,可謂毫無私隱而言。

2017年2月22日 星期三

我的懶系投資之途(六)-求存

  上一篇出街以後,收到不少網友祝福的留言(上篇見),完全感受到大家的心意,感覺在香港這個看似唯利是圖的社會,其實還存在不少人情味的。由於留言多,我就不一一回覆了,在此一併向大家致謝!
  在骨髓移植科得到醫生的結論後,內子的二家姊當時已忍不住衝出病房哭泣,內子的情緒也開始崩潰。當天下午原本安排覆診見主診醫生,內子已不想再見。但由於她的指數太低,還是需要留在醫院輸血。我見勢色不對,立即致電內子的大家姊,請她立刻到醫院來。

2017年2月18日 星期六

我的懶系投資之途(五)-驚變

在我寫完我的懶系投資之途(四)-台灣生活」(文章見此)之後,一直在躊躇着是否接着寫下去,一來繼續寫下去已不是回憶錄而是關係到現在的生活,二來接下去的經歷與投資沒有太大關係,三來,則牽涉到太多不堪回首的慘痛記憶,令我遲遲不敢動筆。


最後,我決定就當成自己的日記繼續寫下去吧,如果只想看投資或台灣生活相關題材的朋友,請忽略此篇與接續幾篇。


2017年2月17日 星期五

IB的資產保障

  這一篇算是臨時加插的資訊吧。


  一向以來,我都以為IB的客戶是受到證券投資人保護公司(SIPC)的最高50萬美元保護(https://www.interactivebrokers.com/cn/index.php?f=ibgStrength&p=acc),原來IB在2015年已經將香港的客戶由INTERACTIVE BROKERS LLC轉到Interactive Brokers Hong Kong Limited,因此香港客戶所有結單都是在Interactive Brokers Hong Kong Limited名義下的。有網友已經查證,Interactive Brokers Hong Kong Limited並不在SIPC的保護範圍內。


  我曾通過IB的Message Centre向IB查證,到現在還未回覆,今天就忍不住打熱線直接詢問,終於獲得證實。IB的香港客戶口確實不受SIPC的50萬美元保障,而只受香港投資者賠償基金保障。


2017年2月14日 星期二

台中生活分享-住房篇

  此篇主要分享台中生活的住屋經驗。

  無論租金或樓價,台灣六都中最昂貴的地區是台北市,當地市中心的樓價甚至已達香港樓價的七成左右。次貴的是新北市,再其次由貴至便宜的排列分別是桃園市、台中市、高雄市與台南市。以台中市區為例,樓齡20年、建築面積35坪(約1250呎)、包車位的住宅單位售價約台幣650萬元(即約港幣160萬元)左右。這種單位月租大約台幤18000左右包管理費(管理費大約台幣1500左右),回報率只有大約三厘。而套房回報率好一點,但最多也只有四厘左右。而在台北,由於樓價極高而租金跟不上,一般住宅回報率就降至只有一二厘左右。因此,雖然台灣的樓價最近幾年升幅頗大(尤其台北市),但作為一項收息產品其實並不吸引,而且是港人在台做按揭比較難,買樓出租一般更是不允許作為投資移民的主要業務的。


2017年2月10日 星期五

台中生活分享-食物篇

  最近,由於台灣官方公佈2016年全年香港人獲發台灣定居許可的數字創千禧年以來新高(詳請可參看這裏),移民台灣再次成為傳媒報導焦點。其實我極不喜歡傳媒將移民台灣的話題炒熱再炒熱,因為已經引起台灣移民署的高度注意,日後港人移民台灣的難度勢必再度增加。最近我收到消息,台移民署對投資移民的定居許可審核已開始縮緊。之前投資移民住滿一年後申請定居證,只要你有公司在台,移民署是不大理會有多少生意額的,很容易就批出定居證。但去年底開始,移民署似乎已開始嚴格審核公司的營運,一有懷疑還會召申請人詳加盤問,想用投資移民名義移居台灣、但又不是真正在台做生意的,想蒙混過關就不是那麼容易了。


  我認識很多在台港人,有些真的落地生根,但更多的倒是一拿到身份證就回港,賺錢較難是一個原因,但生活與文化的不適應是另一個主要原因。因此我嘗試用港人角度分享自己在台中的一些生活點滴,希望可以窺豹一斑。

2017年2月7日 星期二

續談債基

此篇本意是分享一下自己選擇過的債基,但還是要再三強調,選擇債基應該因應自己的風險承擔能力,別人的組合未必適合自己。其實我選擇債基的過程也沒甚麼獨到之秘,無非就是觀察過往走勢與回報、債券成份、歷史息率、開支比率(行政管理費)、基金公司背景、規模等等,而所選擇的債基也都是熱門的那一些。分析債券基金的文章與Blog比比皆是,我再加討論也沒有甚麼價值,因此我決定只列出一些曾經研究或投資過的債券基金名單供大家作個參考,但不會對每一隻加以詳細分析。


2017年2月5日 星期日

關於債基的留言討論

我前兩篇關於槓桿投資債基的分享引來不少朋友的留言與討論,正所謂識睇梗係睇留言,留言中不乏有見地與專業的補充。在繼續寫下一篇前,我就先插隊引述其中幾則留言,作為補充。

  1. Sleepybear:小弟會在 Fundsup 買完再 transfer, 交少d認購費 ^^


關於這一點,我倒真的忘了說。我也像Sleepybear兄一樣,曾用過一個古惑的方法去節省債基認購費,就是先在Fundsupxxxxxx平台購入債基再轉移入銀行。因為Fundsupxxxxxx平台認購債券基金是0%認購費的,首先在該平台購入債基,然後在到該平台位於中環的辦公室填一張表,就可以將該債基轉移入你的美資銀行城市金戶口(有時轉入基金銀行更有回贈呢!)。這樣一來,你的銀行戶口就有了債基可以抵押再做槓桿,省回第一輪認購費。Fundsupxxxxxx平台雖然會收取每季0.05%的債券基金平台服務費,但費用只會在每個季度終結時扣除,只要你在季度終結前成功轉移,連平台服務費也不用付!

2017年1月31日 星期二

債基投資心法-使用「增值投資組合」(下篇)

在選定了要投資的債基組合後,就需開始考慮每隻債基所使用的槓桿率。前篇說過,每隻債基都有不同的槓桿率,例如LTV為80%的債基,槓桿率為1/(1-80%)=5倍,即用一元最多可買五元的資產。通常不同的債基槓桿率介乎55-75%之間,視乎債基種類而定。一般而言,債基內所持的投資級別債券愈少,或地域風險愈高(例如集中在新興市場),槓桿率就愈低,可借貸金額也就愈少。所以,美國投資級別債券基金的槓桿率,一定高於新興市場或亞洲高收益債券基金。


雖然很多債基槓桿相當高,但我不建議大家把槓桿用盡,因為債基不是保本的,槓桿用得太盡很容易因價位波動觸及Margin位而被銀行追補Margin(不補就會被強迫平掉部份倉位)。以我來說,我通常最多做1.5至2倍槓桿。即假設我的債基組合平均LTV為70%,做2倍槓桿,則組合跌大約30%以上我就需要補Margin了。回看歷史數據,除了2008年金融風暴外,極少債基年波幅達30%的。

2017年1月29日 星期日

債基投資心法-使用「增值投資組合」(上篇)

本篇原想繼續分享台灣生活點滴,但發現不知不覺間已一連幾篇都是生活分享,與原本以投資為主題的初衷好像有點偏離了。剛好有朋友私下電郵詢問有關債基投資的問題,就先分享一下我自己在這方面的經驗。下次才再繼續談論台灣生活。


我是使用「增值投資組合」投資債券基金(簡稱債基)的,其實就是乜Sir所稱的「債基疊增」。由於我多年前上乜Sir的收息課程時,還沒有「債基疊增」這名稱,而且我在上課前已開始用此方式投資,所以在此我還是用回銀行的正式名稱「增值投資組合」。

2017年1月26日 星期四

我的懶系投資之途(四)-台灣生活

繼續回憶我的懶系投資之途。


  二零一六年三月,我終於辭去了工作,一個人到台中居住。之所以選擇台中,是因為熱門的港人移居地台北太像香港了,我可不想從一個香港搬到另一個香港;而高速發展的高雄呢?夏天實在太熱,我怕中暑;至於充滿人情味的台南呢?太過鄉土了,我估計不太適合我這個城市生物。台中則兼有南北都市的優點,既有大都會的便利,又保持悠閒的人文氣息,而且常年天朗氣清,氣候舒適,絕對是悠閒生活的好地方。


2017年1月23日 星期一

一篇舊文

  在我回憶自己的懶系投資之途時,不時需找回當年的資料幫助自己回憶,有一次無意中找回兩年多前我在自己Facebook上寫的一篇感想。發表的日子是二零一四年十月二日,是警察用催淚彈驅逐學生後、佔中剛開始的階段。記得那時輿論一面倒同情學生,而藍絲尚未出現(或尚未發難),身邊幾乎所有朋友都對這次剛剛開始的兩傘運動充滿樂觀和激情,只有我是少數持悲觀態度的人。


  我在此將這篇舊文登出來的目的,純粹就是作個記念。這篇舊文與投資完全無關,對政治或相關議題不感興趣的朋友請直接跳過,而與我觀點相左的朋友也敬請忽略此文,我不會、也沒興趣與任何人辯論。

2017年1月20日 星期五

我的懶系投資之途(三)

繼續回憶我的懶系投資之途。

  二零一一年九月,我正式結束了全職炒家的生活,重新投入職場。由於我的本業發展日新月異,找到適合的工作也花費了好一段功夫。有了穩定收入後,我開始重新檢視自己的投資組合與未來方向。

  結束所有期指期權倉位後,由於上班後沒有太多時間看市,我把投機性股票組合也結束了,投資組合就只留下核心港股組合、港股基金及一些地域性基金。其中核心港股組合是從零五年開始建立的,比重佔了超過七成,股票數目保持十五隻左右,除非股票基本因素改變,否則不設止蝕位。


2017年1月17日 星期二

我的理財組合(2017年1月)

在繼續回憶我的懶系投資之途前,我想先在此分享自己的理財組合。


每個月的一號,我都會用Excel檢討自己上一個月理財組合的分佈與回報,以清楚瞭解自己的身家變化。自一五年中結束核心港股組合後,股票投資已減至很少,而主要以債券、債券基金等收息工具為主,目的是盡量減低波動性及有穩定被動收入,而且也不需再天天關注股市。


把一月一日投資組合的細節融合簡化後,我的理財組合大致配置如下:


2017年1月15日 星期日

我的懶系投資之途(二)

  繼續回憶我的懶系投資之途。

  一零年二月至一一年九月全職投資(投機)前,我其實都做了許多準備功夫。除了學習基本的期指期權炒賣方式外,當時,有位出名的所謂期權期指大師郭X鈿,為招收學員,逢星期二上午在觀塘公開炒賣即市期指,表演他的「亦步亦趨」期指炒賣方法。之後,又有一個忘了甚麼名字的期指導師,在九龍公開表演他的「七旋斬」期指炒賣方式。當時作為孤寒派第一死窮鬼的我,當然不會用幾萬元去學這些期指大師的獨家秘訣,就每星期去觀看他們的表演,從中偷師,持續了超過半年,一直觀察到他們沒有再公開炒賣為止。我相信,天下間並沒有一個適合所有人的必勝炒期指方式,不同人有不同性格,適合的方法也不盡相同。基於此原則,我融合他們的炒法,創立了自己適合的炒賣方式,並給了一個自以為好型的名稱,叫「降龍心法」,而相關入市訊號,由於需五項條件配合,就稱為「五鬼拍門」。


  正式開始期指炒賣前我先做了三個月的Paper Trade,再炒兩三個月細期,結果滿意了才轉炒大期。這種炒賣方法需每天對著電腦等待買入或沽出訊號,買入或沽出期指後,每張期指堅守三十點至五十點止蝕位,而且五分鐘內不管賺蝕都必須平倉。由於訊號要求嚴格,每天最多只會出現三至四次明確訊號,遇上靜市,有時一天都沒有出現一次,其實是一份極枯燥沉悶的工作。而且成功率只有七成左右(因為太多震倉),又不敢同時買賣太多張,其實不可能賺到大錢,最多只是用勞力(腦力?)與時間賺取一點生活費罷了。



2017年1月13日 星期五

四招預測後市方向 – 看透大戶手影

  大部份散戶的宿命(當然我是其中之一),就是買股時「一買就跌、一跌就驚、一驚就沽、一沽就升、一升就買,一買就跌……」,無限循環,如陷無間地獄,每月辛苦賺來的金錢,往往就這樣貢獻給市場。可以打破種宿命嗎?


  買股不買市又怎樣?卻不知大市一跌,萬股皆黯,例外者萬中無一。遇到大牛市,就擲飛鏢都中!因此,萬般歸於市,測股不如測市。基於股市的零和規則,有人買就有人沽,但大部份時間都是散戶輸、大戶贏,因為基本上市場就是由一班大戶控制的(當然大戶也有失手的時候,但很少)。大戶可以翻手為風,覆手為雲,今天加息是利好因素,明天就可以變成是利淡因素。從很久以前我已經知道,市場升跌大部份時間根本不需理由,理由都是發生之後才強加解釋的。


  既然大部份時間都是大戶贏、散戶輸,知道大戶的部署,不就可以大致知道後市方向了嗎?基於這種假設與多年的經驗所得,我在此分享我一向用來預測大市走向的四個招式。

2017年1月11日 星期三

我的懶系投資之途(一)

  記得遠在一九九五年,我工作的公司屁股痕癢,學人搞上市,我得以內部員工身份第一次以招股價一元認購公司IPO,這就是我第一次買股票。當時,我只是一個初出茅蘆的黃頭小子,身無分文,對投資理財既無興趣,也無動力,認為天下間最悶的報紙,名叫「經濟日報」,怎麼也想不到從那一天開始,還是不能免俗,與投資結下了不解之緣。

  還記得第一次認講舊公司的IPO,只用了一萬多港幣,大約一個月的薪金,現在想起來當然是不值一笑,但以當時自己的識見,卻是心大心細、日日惦記著。幸好公司上市後從未跌破招股價,但也未有大升,結果在兩個月後以一元二角左右沽出,賺了接近二千元。當然,和一般散戶的遭遇一樣,沽出之後一星期內公司股價再大升超過五成,我遂搥胸頓足,於事無補。

  這次經驗成就了我對炒賣股票的興趣,開始像其他散戶那樣,從報紙、電台、雜誌尋找投資貼士,又借入大量投資書籍研究,甚麼五十天平均線、RSI、保力加通道、MACD、STC等等,琅琅上口,又適逢九七股災前股市大升階段,初時倒也賺了不少錢。記得我曾向身邊好友誇口:「買股票以來從未輸過!」更膽粗粗為暗戀的女同事代為操盤,保證必賺,井底之蛙的程度,現在想來實在是一額汗!


懶系投資分享

  自一九九五年第一次買賣股票開始,我一直執意尋找最懶散、機械化而又有穩定回報的投資方法,遂多方偷師,遍試各種投資工具與方法,由股票、窩輪、牛熊證、期權、期指、基金,玩至現在的美股、債券、債基與Reits組合等。途經97金融風暴、二千年科網爆破、零八金融海潚,乃至近年的港股大時代,雖自以為對投資(或曰投機)已小有心得,惟所追求的懶系投資法仍未竟全功,尚需努力。

  在多年投資道路上,身邊好友,不是窮無分文之仕(即俗稱「死窮鬼」,當然我自己亦是其中之一),就是對投資研究不屑一顧之徒,交流無從,頗有孤寂難奈之感,遂起奇想,效法其他Blogger,以網誌分享多年投資心路,既抒自見,又期望可與各方高手交流請教,不亦樂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