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兩句古語,本意應該是沒錯的,但結合起來放到現實中,我發現可能非常誤導。
一句是「三人行,必有我師」,另一句是「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前一句意思是,到處都有學習的對象,我們應虛心向人學習請益;後一句意思是,當有人批評我們時,我們應該第一時間自我反省,有缺失就加以改正,沒有就勉勵自己小心不要犯錯。
結合起來的意思就是,你要當每個人都是潛在的老師,但凡有人批評你,你就應該虛心領教,自省吾身。
我很負責任地告訴你,如果你完全相信這類所謂「心靈雞湯」,直接應用在生活上,尤其是應用在網路上,你就是在折磨自己,你會直接被活活累死。
好心人的指教
先看一個最常見而簡單的所謂「好心人指教你」例子。
去年,我曾經將一篇文章《人際關係的殘酷真相》放上公海,引來一位仁兄的指教,他是這樣說的:
「其實在你很多文章都感覺到你對世界的不滿意和看不順眼,太多執念。為了自己和身邊的人好,我覺得你最重要是懂得放下一些執念一些系統化的想法,多一些相信緣份和因果,建議你嘗試學佛,台灣有很多很好的說佛人,可以去看Youtube蛀蟲米和常林法師。」
根據「三人行,必有我師」和「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的道德標準,我立即躬身自省,反思自己是否真如他所說有太多執念,是否對世界很不滿意和看不順眼?
但是反省再三,我明明沒有憤世嫉俗,也沒有對這世界看不順眼呀,我那篇文章以及之前所有心靈鴨湯文章,都是在嘗試從底層邏輯去解釋現實發生的事,最終目的恰恰就是勸人放下執著,又何來多執念呢?
然後,我明白了,所謂「心中有佛,所見皆佛;心中有屎,所見皆屎」,這位仁兄他才是有執念的人,他很執念於別人一定很有執念,他手裡握著錘子,看什麼都是釘子。
對於這種毫無來由的指教,一般人的回應是為自己辯護,然後對方再反擊,然後自己再再辯護,對方又再再再反擊……雙方進入一個無盡頭的爭拗無底洞,沒完沒了,這,就是現在網路上的生態。
事實上,從看批評留言的那一刻起,我就已經是在浪費時間,這類表面「為你好」的建議,哪怕你只花一分鐘去閱讀思考,也是在浪費自己的生命。
我不是說來自公海的所有批評留言都沒價值,不值得思考,而是有建設性的批評的實在是十中無一,性價比太低了。
但是,不看也看了,不思考也思考了,既然這樣就不要浪費了素材,乾脆就在這裡全部延伸抒發出來,自爽之餘,賺賺吆喝也好。
你認識這一種人嗎?
有一種人,不管你是不是想討論,他們總會突然跳出來教你如何做人,例如他們自己沒有一男半女,卻最喜歡教育我應該如何教育女兒。
我說我與女兒有代溝,就一定有人說:很簡單,你投其所好、與時並進就行;我說女兒性格較內向,就一定有人說:很簡單,你找學校的社工就行;我說不敢在女兒面前提及她母親的事,就一定有人說:你這是不健康的,你們必須去看心理醫生。
我必須承認,每當聽到這類建議,我的心中就會燃起無名之火,理智線瞬間被燒得一乾二淨,得花費大量精力才能平息那股強烈的憤怒。
唯一能平息我心中怒火的念頭是這樣的:他們的出發點是好的,試圖提出一個解決問題的方法,只是不知道如何恰當表達罷了。
很多人都會忽視每個具體問題背後的複雜原因,並不存在單一的解答。他們沒有意識到自己所說的有效方法可能只是個例,無法普遍適用。他們也不明白,在問題被提出前,別人可能已經做過很多努力,經歷過無數次挫折。他們說「很簡單」的時候,對別人是一種傷害,尤其是當他們只是很「很簡單」地隨口說出建議,一點也沒有落手落腳幫你的意思,這就更像是一種挑釁。
是的,這類人並不是真正想幫你,他們只會動口,絕對不會動手。例如,他們喜歡隨口叫你去找心理輔導,但他們絕對不會主動幫你聯絡一個好的心理輔導師,將情況告知,再將心理輔導師帶到你面前——這些都是真正受心理困擾的人沒有能力做到的事。
事實上,這類人對於你的生活,對於你的處境,根本無動於衷,他們只是在追求優越感,追求自己在人群中是最聰明的那一種良好自我感覺而已。
這類人的口頭禪是:「我這是為你好」、「你有問題,要正視和改正」。
這類人是極度虛偽的,看起來是關心別人的樣子,其實只是在表達自己有多麼偉大光明正確特別,他覺得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在為這個世界指明方向,而你,在他眼中就是個道具而已。
為甚麼我特別討厭這類人?
因為從他們身上,我似乎看到了一些二三十年前自己的影子。
二三十年前的我大概也有一點這種傾向,對他人的問題與處境並不在意,卻非常在乎自己在別人眼中是否顯得足夠聰明。
但是慢慢的,我發現這個世界並不需要那麼多自以為是的智慧,更不需要那些在他人面前展示正確答案的人。更多時候,這個世界充斥著一個個深陷於具體困境中的人,困惑於繁複細節之中的人,無法從自己情感的泥沼中脫身的人。
大多數人多少少少都有一種傾向,總覺得自己的看法才是唯一正確的,這並不奇怪,但這類人最奇特的地方在於,他們不僅堅持自己的觀點,還要強迫他人接受,其中又以一些宗教人仕為甚。
這類人的自信幾乎達到蠻橫和頑固的程度,就像巨嬰一般認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已經掌握了一切真理,任何判斷都無法出錯。對他們而言,整個世界只分為兩部分——被他們認可的和錯誤的。這種認知模式還有一條補充定律:若全世界都說他們錯了,那麼一定是全世界的錯,而不是自己的問題。
憑藉著這股蠻橫頑固的自信,他們認為自己比對方更了解對方,可以完全忽視他人的觀點、態度和意願。對他們而言,別人的意見一定是錯誤、虛假、掩飾,只有自己才真正看透了真相,世界唯一正確的選擇是對方必須承認錯誤,否則就是落入了錯誤的深淵。換句話說,在他們眼中,他人毫無價值。
在網上,這類人的數量特別多。
為何他人會否定你?
很多人會說,對於網上的Haters和酸民的言論,根本不需要放在心上,不必去理會就好。
這當然是對的,作為自媒體,如果缺乏對網上的抨擊一笑置之的能力,遲早會患上抑鬱症。
但一般人是會有情緒的,在一個負能量的環境呆得太久,無可避免受到負面影響。這無關意志力的強弱,而是大部份人從小接受的是弱勢文化,也就是「三人行,必有我師」和「有則改之,無則加勉」這種利他文化,這種文化毒性就是,只要自己被別人否定了,本能就會內耗、自我懷疑,甚至傷心難過一整天。
我近年已將丟出公海的文章逐步減少,其中一個原因就是避免太多低質素的留言影響心情。
為何在公海上你無論寫甚麼東西,總會有人來抨擊?
其實在現實中也是如此的,只不過現實中的人類通常有所掩飾,不太敢當面抨擊,因為要顧及人情事故。
一旦到了網路上,就沒有人情,只有事故了。
所以,無論現實或網路,無論你做什麼事,總會有人想抨擊,這幾乎就是一條定律。
因為,你做了兩件事中的其中一件:
1.
你做了他們沒做過的事;
2.
你做了他們有做過的事。
所謂他們沒做過的事,不管是寫作、創業、獨身還是退休,只要你去做了,對他們而言就是一種冒犯,他們會找各種理由去抨擊。
因為對於那些超出自己生活經驗的人和事,他們往往視為異類、偏激,是一種對自身生活的威脅。他們心想,你怎麼敢不過和我一樣「正確」的生活?在潛意識裡,這其實是一種恐慌:萬一你的寫作、創業、獨身或退休生活真的更有趣、更有價值、更有意義怎麼辦?所以,他們必須極力批評、否定和貶低這件事。
如果你做的事是他們有做過的,他們的抨擊就更容易理解了。
在那些自己熟悉的生活經驗範疇內,他們往往會傾向於把自己擺在專家或權威的位置,認為自己才是最厲害、最精通的那一個,其他人都不過是泛泛之輩。
一件自己熟悉的事情,若有人確實做得比自己好,他們就像心裡扎了一根刺而感到極度不適,因為你的存在讓他們自己和自己的生活顯得黯然失色。
因此,你的育兒方法不能比他們科學、你的理財手法不能比他們出色、你的政治取向不能比他們正確、你的宗教觀不能比他們透徹、你的放下執念也不能比他們更放得下……他們必須竭盡全力向你證明這一點,努力打擊你,這樣他們才能繼續自我感覺良好,繼續為世界指明方向。
這其實純粹源於人性,無論他人如何看待自己,每個人都本能地認為自己是對的。即使對生活有所抱怨,大多數人仍會覺得自己的生活方式才是正確、正常、符合主流的。這種觀念既是一種執著,也是一種固執,因為如果失去了這份認同,個體的自我認識便會崩裂,生活也將因此瓦解,這便是人性。
在現實中,他們還會有所掩飾,在網路上,他們會直接變身為Hater和酸民,更直白且本能地表達自己的觀點,「表達」一詞或許不太貼切,更精確地說,只是一種獸性上的發洩。
不要接受他人對你的否定
明白了以上的人性後,我們大概知道如何面對隨便抨擊你的人了。
因為我們知道,所有隨便在網路上抨擊你的人,都不會是甚麼聰明人。
真正聰明的人,當他們看到你的行為或聽到你的言語,不論這些是否符合他們的認知體系,他們都不會嘲諷或否定你。
聰明人只會專注於提升自己,努力讓自己變得更好,享受自己的生活。他們對他人的選擇和言論不會在意,更不會輕易嘲笑或否定他人。通常來說,愈是智慧、愈是成功,愈不會隨便對他人發表貶低的評論。
他們明白,自己在成長的過程中也曾經歷過許多挫折和挑戰,大概率同樣曾被其他人嘲笑或否定,他們心裡清楚這種經歷有多麼難熬。因此,他們不會以同樣的方式去對待他人。
所以,如果有人對你冷嘲熱諷、無情地打壓你和抨擊你,你就可以識別出這不過是一個目光短淺、心胸狹隘、毫無成就的「魯蛇」(Loser)罷了。
你會在意一個魯蛇的言語嗎?
對付網上魯蛇很簡單,遠離就可以了,比較難搞的是出現在你的家庭或你的親密朋友圈內的魯蛇,你會每天被戾氣影響,甚至自己也成為這種負能量的人。
後話
在網路上,我們應該養成一個好習慣和改正一個壞習慣,好習慣是「拉黑」,壞習慣是「解釋」。
對那些充滿戾氣、喜歡抨擊你的人,與他們理論是最愚蠢的事。理性的做法是快速遠離那些充滿戾氣的人,避免讓自己受到任何影響。
理性的人會明白,與這種人多說一句話都是沒有意義的,反而是在自找麻煩,只要你一開口回應,即便只是短短一句,就已經陷入泥沼之中。
有人嘲諷你,我們默認對方是無謂的人,迅速遠離即可,和那些負面的人糾纏純粹只是在浪費自己的時間。將不必要的事情拋諸腦後,專注於自己應該做的事情,這才是正常而健康的思維方式。
如果我們可以做到,我們或許會成為他人眼中,脾氣很好的人。
其實這和脾氣無關,完全是由理性的大腦所控制的。
有時你覺得某人脾氣好、性格好,其實只是因為他們的大腦運作得更理智、更成熟。人愈聰明,就愈能權衡利弊,也愈清楚自己真正想要什麼,對於那些不重要的事情,自然不會過於在意,更不會輕易發火。
當智慧達到一定高度,我們便不會產生那麼多憤恨、抱怨等消極情緒,因為我們看到了人性的複雜與灰色,就能接納更多的不同。
當別人攻擊我們時,我們能看穿對方內心的不安,因為對方缺乏自信、或者實力不及我們,所以才會採取攻擊的方式。
當別人發火時,我們能察覺到對方內心的痛苦和無奈,因為只有懦弱、無能的人,才會以發火來發洩自己。
當我們變得更平和與包容時,表面是脾氣在逐漸改善,其實是我們的智慧在逐漸增長。
(節錄自之前的Patreon文章)
(配圖由AI生成)
******************************************************
想閱讀及時全面的投資與評論文章,歡迎加入我的Patreon,與我們一齊討論、一齊交流、一齊進步!
Patreon:
https://www.patreon.com/laxinvest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chaseinwind/
Blogspot:
https://laxinvest.blogspot.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