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和大家分享另一位高級會員的案例,對話經過潤飾,但盡量保持原意。
這次的朋友是一名已婚人仕,年近40歲,育有兩名4歲和1歲半小朋友,是典型的香港中產家庭。以下是其遇上的狀況:
「本人和太太原本也是全職工作,由於工作繁忙,自從小孩出生後,希望多一些時間陪伴他們成長,便辭去了原本的工作,靠被動收入支付日常生活開支,過一些簡單生活(我主力處理家庭投資組合,太太從事時間相對靈活的保險行業)。
我們家庭支出約5萬元,另每月要償還按揭 2萬元左右。辭職後,主要靠債券的利息來支付生活和按揭支出。
今天和大家分享另一位高級會員的案例,對話經過潤飾,但盡量保持原意。
這次的朋友是一名已婚人仕,年近40歲,育有兩名4歲和1歲半小朋友,是典型的香港中產家庭。以下是其遇上的狀況:
「本人和太太原本也是全職工作,由於工作繁忙,自從小孩出生後,希望多一些時間陪伴他們成長,便辭去了原本的工作,靠被動收入支付日常生活開支,過一些簡單生活(我主力處理家庭投資組合,太太從事時間相對靈活的保險行業)。
我們家庭支出約5萬元,另每月要償還按揭 2萬元左右。辭職後,主要靠債券的利息來支付生活和按揭支出。
某一天,某投資群組出現了某場不大不小的辯論,辯論來自於某君突然提出的某個論點:
「我根本不明白為何要投資收息資產?如果全倉投資(All-in)在成長股,回報不是遠遠跑贏嗎?!」
該投資群組是以討論收息股債為主,此君此言,更像是來「挑機」的。果然,這位挑戰者立時遭到數人「圍攻」,圍攻的論點包括:
「成長股?需要成長的是你吧!」
「當你有百萬資產,你追求的東西就不同了。」
「看來你沒有經歷過股災呢。」
「如果你有100萬資產,兩天帳面損失30萬,還坐得住嗎?」
......
然後是挑戰者的回擊,論點包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