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是第一次到訪,或並未追看所有文章,可從這裏開始認識我及2020年之前的一些舊精選文章。
由2020年6月開始,新文章會先在 https://www.patreon.com/laxinvest 發表,此網誌只轉載部份文章,敬請留意。

2025年8月15日 星期五

複利從不告訴你的事

我相信大家都聽過「72法則」吧?

這條法則常被用來粗略估算在特定報酬率下,資產需要多久才能翻倍。比方說,如果你的年收益率是10%,那麼7.2年後資產就能成長一倍,再過7.2年就是兩倍的兩倍,即14.4年後資產變成原來的四倍,以此類推。

這套說法出自於複利的計算邏輯,所有投資專家都在告訴你:只要每年收益率有X%,那麼X年內資產就能翻上X倍。你可能會發現,說的人往往表現得很專業,不煽動情緒也不會畫大餅,語氣平靜、數字精準,甚至打開Excel即時計算給你看。

這類說法通常伴隨一種客觀的論述:只要夠早開始,持續紀律,就可以輕易財務自由,也就是所謂「複利效應」

複利效應的神話不止被推廣在投資理財上,還被廣泛套用在企業管理、職涯規劃、個人成長、學習方法,乃至整套現代人生觀,圍繞此主題出現了無數的暢銷書籍和文章,單單一本《原子習慣》,全球銷量已超過2000萬冊。

這已不是一套投資建議,更像是一種人生觀,一種對未來的預期方式。這套說辭確實很難讓人拒絕,看起來不貪婪、不誇張,顯得很合理,再配上無數的過去實例(例如台灣房價或Tesla股價),給予人們一種安全感、秩序感與確定感。


現實是平滑的嗎?

跳過所有推斷和計算,我直接說結論:複利效應,在理論上一點錯也沒有,愛因斯坦曾說過複利是世界第八大奇跡,我有甚麼資格提出質疑呢?

只是,現實和理論,總是有差距的。

只要你真的做過一點投資,你就會發現一件事:年回報不是連續的,甚至不是有規律的。你可能某一年表現很好,下一年卻莫名其妙地一敗塗地,市場完全無視你的邏輯,那些連續正報酬的出現,有時更像是一場巧合。

這不是你的問題,而是因為現實本身就帶有高度的隨機性。很多人說複利是「時間的魔法」,但很少人會問:你未來投入的這段時間,真的可以那麼穩定嗎?Excel圖表內的回報率可以設定為年年一樣,但真實的世界裡,每一年都不會相同,甚至每一週、每一天的變數,都足以改寫結局。

複利神話的背後,其實預設了一種理想的連續性,除了時局的整體趨勢不能變動外,你的策略要能長期穩定執行,你的心理狀態要能不受波動影響,你的資源不能中斷,你的運氣更不能太差。只要其中一項接不上,整段增長就會中止,甚至歸零。

你以為偶爾失敗一次,最多只阻慢了進程,現實可能發生的是,你捱不住中間的挫折,不得不退出——不是你不想繼續,而是現金流、生活壓力、或市場崩盤壓垮了你的信心,導致你無法繼續,結果整條複利路徑從此斷裂,再也接不上。

J.P. Morgan研究顯示,2002-2022年間,錯過S&P 500前10大上漲日,年化回報從9.52%降至5.33%,若錯過更多關鍵交易日,回報可能低至2%甚至更少。

這不是單一例外,而是一種常態——回報往往集中在極少數日子或事件之中。這導致很多人的投資不是慢慢累積,而是長時間不動,然後突然爆發。你可能守了5年沒結果,卻在第6年的某個月裡一次到位。問題是,很多人撐不到那時,也未必認得那一刻,複利神話讓你以為收益會平均分布在時間裡,但現實卻不是每一分努力,都有對應的結果。

不止是投資,傳統教育告訴我們「只要努力,就會有收穫」、「每天進步0.01,一年下來實力會成長37倍」……複利神話的觀念,潛移默化地形塑了我們對成長的期待。

但現實中的回報,多半不是線性地隨著努力增加,而是集中爆發,或毫無反應。你可能讀了10本書毫無突破,第11本才突然讓你開竅;你可能拍了100條短影片沒人理會,第101條卻意外爆紅;更可能的是,你讀到第10本書或拍第100條短影片前,已經放棄。你做的那些努力,和你最後得到的結果,很少能用一條直線連起來。

複利神話最大的誤導,就是它看起來像一條向上的直線,但非線性卻是現實的規則而不是例外。複利的計算方式讓人誤以為,只要你不斷加碼、持續累積,結果終將出現,但在現實中報酬和損失的結構並不對稱——當資產下跌50%,需要上漲100%才能回到原點。

不對稱的現實,使風險管理比報酬追求更為關鍵。這也是為甚麼市場裡真正能「持續滾雪球」的人,從來不是最進取的那批,而是最懂得控制風險的那批。

  令我更感興趣的,是人類對這種複利神話的狂熱信奉。


我們實際追求的是安全感

  複利理論沒有錯,錯的,可能是我們太過信奉人生可以按照它的節奏前進。

  我們相信複利,很多時候並不是因為它有多強的數學基礎,而是因為它提供了一種慰藉:日子雖然艱難,但只要我現在做對了些什麼,未來一定會回報我。

  這其實是一種安全感,一種看似理性但實際上非常情緒性的慰藉。它不是出於數學上的信任,而是來自對秩序的渴望,尤其在一個充滿變化與不確定性的時代,「穩定複利」這四個字,比任何財報和圖表都更像一種信仰。

  某程度上也有賴於金融業的成功行銷,例如基金公司強調長期投資的穩定回報。

  如果你有留意,你會發現這套想像滲透在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們整個社會,都在販售一種線性可預測的未來:努力有回報、投資有回報、婚姻有回報、時間有回報。但你我都知道,有些努力注定沒有結果,有些堅持換來的是沉沒成本,而不是複利回報。

  我們常常聽到一句話:「努力不一定成功,但不努力一定不成功」。這話本身沒錯,但很多人卻錯誤地理解為,只要我夠努力、夠紀律、夠早開始,成功就只是時間問題。

  這,其實是複利神話的另一種變形。

  我們被訓練去相信,把簡單的事重複做,就能變得厲害;把正確的事堅持做,就能等來回報。但現實不是這樣運作的,你可能真的做對了所有該做的事,選對了策略、守住了紀律,最後卻輸給了一場系統性事件、一輪產業淘汰,甚至一段無法控制的人生插曲。

  你很努力,但真正讓你翻身的,很可能不是「每天進步一點點」,而是一次機緣,例如香港沙士期間你剛好需要買樓——那不是你事先規劃出來的,只是剛好讓你碰撞上了。

  人當然需要努力,但努力從來不是保證,只是一種賭注。甚至有時,努力本身也會把你困在一條錯誤的路上,越堅持,離成功走得越遠。

複利神話之所以迷人,是因為它畫出一條可以「一直加上去」的路——不論是資產、知識、能力,甚至人際關係,只要你不間斷地投入,成果就會越滾越大。

  但在現實中,人生中幾乎沒有一樣東西是可以純靠積累而來的。知識會過時、技能會被淘汰、人脈會冷卻、信任會崩解,連資產也可能變成負累。很多你以為是「資產」的東西,其實都有時效性,甚至是耗損性的。

  想想那些曾經風光無限、也強調長期價值投資的企業,例如GE或柯達,很多人持有幾十年,最後等到的不是複利報酬,而是產業結構的崩塌。

  又或者那些努力深耕一門技術卻錯失市場轉型時機的工程師,並不是他們不夠努力,而是整條賽道忽然消失。

有些技能曾經讓你脫穎而出,但放在另一個環境反而成為包袱;有些關係曾經是優勢,但維持得太久投入太多,反而變成壓力來源。最可怕的是,你可能在某個信念上投入太深、堅持太久,沉沒成本愈高,就愈難以捨棄。你以為自己在積累,結果可能是,在拖延一次又一次本應該做出的止損。


複利的迷思

你可能聽過一句話:「複利是窮人唯一可以用的魔法」。這句話乍聽很動人,實際上又是另一種誤導。

因為在現實裡,真正能持續使用複利槓桿的人,往往不是資源稀缺的一方,而是資源過剩的一方。

對資本充足的人而言,複利是一套效率系統——可以長期投資、可以在低谷加碼、可以在別人撤退時從容布局,即俗稱的「本大終勝」。對他們來說,時間確實是朋友,他們不是特別有耐心,只是特別有條件,特別有底氣去等待。

但對資源有限的人來說,現實更常出現的狀況是:中間出現資金缺口,生活忽然需要用錢,市場波動又讓你心驚膽跳,被迫提早賣出,或乾脆放棄原本的投資計劃。他們不是不想長期持有,而是根本撐不到那麼久。

不是不相信複利,而是無法承受複利真正需要的條件:穩定投入、足夠餘裕、不怕短期虧損、不受現實干擾。

真正能享受複利效應的,靠的不是紀律,而是結構。他們本來就有空間犯錯、有資源補倉、有選擇權可以慢慢等。你以為複利是窮人的逆襲工具,其實它更像是有錢人的資產放大器。

更諷刺的是,哪怕你真的擁有了複利所需的一切條件——穩定的資金流、強大的心理素質、能穿越波動的紀律——你也未必能等到回報。

因為有一個更大的陷阱。例如,我們看到一檔基金近五年平均年化報酬率15%,以為未來也會一樣;或看到一個領域正在起飛,以為之後還能繼續增長。我們總直覺地認為,過去的績效可以複製延續——其實只是另一種對「確定性」的幻想。

有沒有那麼一種可能性,從一開始,你就選錯了路?

複利效應,經常被人比喻為滾雪球,但如果你真的看過雪球滾大的過程,就知道關鍵從來不是你有多努力在滾雪球,而是天氣夠不夠冷、道夠不夠長、坡夠不夠斜。你可以很努力地反覆推著一顆雪球,但如果你選的那條雪道沒坡度、陽光直曬、在融雪,雪球只會愈滾愈小。

複利的典型迷思就是,它讓人誤以為「選擇」不那麼重要,「變動」不那麼重要,只要開始夠早、堅持夠久,甚麼都能變大。


那該怎麼辦?

沒有怎麼辦,我們必須拋棄那種追求安全感、秩序感、確定感的幻想。只有當我們接受現實的非線性,真正的複利——或者說,一種更符合現實的成長模式——才可能被我們把握。

我們不是不再追求增長,而是不應該再期待一條線性穩定的增長曲線。現實中的成長,大多數時候是斷裂的、不規律的,有時還是倒退的。不是因為你沒有規劃,而是這世界本來就不會照著你的劇本走。

問題從來不在「該不該努力」,而在於「怎麼努力」。真正有效的努力,不是盲目堅持或機械重複,而是能夠辨識時機、不斷修正方向的努力。

換句話說,努力的重點不是「每天進步一點點」,而是能否在局勢變動時調整節奏、在混亂中重新定位。真正能走遠的,也許不是那種追求年年穩賺10%的人,而是能夠在0%、-20%、+5%、+30%這種亂流中,持續修正步伐、不偏離大方向的人。

這世界從來不獎勵完美執行計劃的人,而是獎勵那些不輕易放棄方向感之餘,願意一邊走一邊修正、不斷檢討反省的人。

成長,從來不是練就一套公式。

而是練就一種能力:

辨識風向的感知力,能應對變局的應變力,以及承認世界不確定卻仍能堅持前進的勇氣。

(節錄自之前的Patreon文章)



******************************************************



  想閱讀及時全面的投資與評論文章,歡迎加入我的Patreon,與我們一齊討論、一齊交流、一齊進步!


Patreon:
https://www.patreon.com/laxinvest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chaseinwind/  


Blogspot:
https://laxinvest.blogspo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