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是第一次到訪,或並未追看所有文章,可從這裏開始認識我及2020年之前的一些舊精選文章。
由2020年6月開始,新文章會先在 https://www.patreon.com/laxinvest 發表,此網誌只轉載部份文章,敬請留意。

2025年11月12日 星期三

Covered Call ETF 大揭秘:高收益、高增長、零稅負?

以下是一篇悶死人無沒命賠的純乾貨技術文章,千萬慎入。


******************************************************

  約4年前我曾寫過一篇文章《Covered Call ETF的可持續性》,討論QYLD、XYLD這類高股息被動型Covered Call ETF的操作原理和優劣性,也順便提到NUSI(現改名為QQQH)這類主動型Covered Call ETF,未看過的朋友可先回頭閱讀。

  沒想到短短幾年間,主動型Covered Call ETF如雨後春笋般湧現,有主打超高息的,有強調可對沖下行風險的,也有聲稱能兼顧收益與增長的,各式各樣不一而足。

前幾天,有會員拿著兩檔主動型Covered Call ETF——SPYI與QQQI——來問我,表示這兩檔不但年收益率高達11.59%和13.29%,還「採用主動管理的覆蓋式看漲期權策略,使用雙重行使價來出售看漲期權,以捕捉上漲潛力」(會員原話),比被動型Covered Call ETF漲得更快。更吸引人的是,兩檔的配息竟然聲稱完全免繳股息稅。

  本來我對這類新奇複雜又缺乏長期紀錄的主動型ETF一向興趣不大,但既然會員形容得如此完美,不妨花點時間來聊聊。



不同的Covered Call ETF策略

  先再次簡單說明被動型Covered Call ETF的操作策略,我們以XYLD為例:

  1. 買入並持有S&P 500指數的成分股;

  2. 沽出一個月到期的平價(At The Money, ATM)或價外(Out The Money, OTM)S&P 500指數認購期權(台灣叫選擇權),並收取期權金(Short Call);

  3. 在月底,將部分來自於期權金的收益分配給ETF持有者,同時繼續賣出下一個月到期S&P 500指數認購期權,餘此類推。

  以上是被動型Covered Call ETF的做法,主動型的,就是在此基礎上進行主動調節和管理。

  簡單來說,主動型ETF的本質與主動式基金相同,都是由基金經理人透過研究與策略,主動選股並管理投資組合。與封閉型主動式基金(CEF)相比,主動型ETF屬開放式架構,通常會以某個基準(例如S&P 500或Nasdaq-100指數)為核心,然後在其上進行主動式管理。管理費率通常較低,且多數不使用槓桿;反觀CEF則更具靈活性,往往透過槓桿操作來提升收益。

  回到Covered Call ETF的世界,以Nasdaq-100指數(簡稱納指)為例,最早期且最具代表性的,當屬被動型的Global X NASDAQ 100 Covered Call ETF(QYLD)。這檔基金持有Nasdaq-100指數成份股,每月沽出平價或價外的納指看漲期權(Short Covered Call),收取權利金作為配息來源,年配息率約在12%至13%之間。

不過,由於QYLD的期權覆蓋比例接近持倉的100%,如果納指上漲,其上行空間被嚴重限制;相反在大跌市時,雖有期權金收入的補助,但補貼有限,幾乎沒有對沖的效應,即所謂「升勢被封頂、跌勢跟到足」。

主動型的ETF出現,就是希望用更靈活的期權管理方式,改善這種被動型的結構缺陷。

舉例,歷史最長的其中一檔納指主動型Covered Call ETF,是2019年發行的Nationwide Nasdaq-100 Risk-Managed Income ETF (NUSI),由Nationwide管理。2025年2月21日,該ETF正式更名為NEOS Nasdaq-100 Hedged Equity Income ETF (QQQH),由NEOS團隊接手,並進行2合1的股價調整。

QQQH採用主動管理的「對沖型」覆蓋策略,和QYLD一樣持有納指成份股之餘再每月賣出納指的平價/價外看漲期權(Short Call)以收取權利金,不同的是,QQQH同時買入納指的價外看跌期權(Long Put)作為下檔保護,降低市場下跌風險。由於買入Put需要成本,QQQH的年配息率比QYLD略低(約8-10%),換來的是波動顯著較低,這種策略讓它在下跌市中具備一定防守力,在平緩行情中則仍能保持穩定收益。

至於會員提到的NEOS Nasdaq-100 High Income ETF (QQQI),是NEOS在去年推出的另一檔主動型ETF,同樣以納指為基準,不同的是其策略更具侵略性。

QQQI同樣每月賣出Short Call納指價外期權以收取權利金,同時買入更遠價的看漲期權(Long Call),形成Call Spread結構,用以追隨納指極端上漲時的潛在升幅。

換言之,若納指大漲,QQQI雖會落後大盤,但不至於完全被拋離。與QQQH不同的是,QQQI不再使用Put避險,因此在市場下跌時缺乏保護,但也因此節省了避險成本,讓它能將現金流最大化,所以年化配息率達到12-14%。

截至2025年11月,QQQI的資產規模已超過59億美元,費用率0.68%。下圖為QQQH與QQQI自今年3月至11月5日的價格表現(3月之前因QQQH合股導致股價失真,未納入比較):



  即使觀察期不長,我們仍能看出兩者因策略差異所造成的不同結果。從3月3日至11月5日,QQQI的最後表現略勝一籌,但主因是近幾個月納指屢創新高。如果我們回看3月至4月的調整期,QQQI的跌幅就明顯大於QQQH。換句話說,納指上升時QQQI表現更佳,納指下跌時則QQQH更具防守力。

  總結,QQQH以Long Put保護換取穩定,QQQI以無避險與Long Call換取高息與增長。前者適合重視資本保護、願意犧牲部分收益的保守投資者;後者則適合願意承受波動、追求現金流極大化的進取派。

  同樣的,S&P 500指數也有對應的被動型與主動型Covered Call ETF,例如XYLD對應QYLD、SPYH對應QQQH、而SPYI則對應QQQI。

  這些Covered Call ETF雖然名稱相似,但操作邏輯與風險特徵差異極大,假若你看不懂上述解釋,那就千萬不要碰、不要碰、不要碰——重要的事說三次!我甚至認為,就算你覺得自己懂了,但沒有親身實際應用過這些期權策略的經驗,也不見得會真懂,最好也不要投入。


免股息稅的秘密

  重點來了,會員提到SPYI和QQQI的配息免30%股息稅,這是真的嗎?

  某程度上是真的,背後邏輯並不複雜,因為這兩檔的配息有九成以上被歸類為Return of Capital(ROC)。

  

  對,你沒看錯,就是那個在一般投資人印象中代表「從本金中配息」的ROC,中文叫「資本返還」。

  在一般情況下,基金派發的現金若來自股息或期權權利金,會被視為「投資收益」,在美國稅法下屬於應稅收入。但若基金派發的現金並非源自收益,而是從資本帳戶中撥出,也就是「把投資人自己的部分本金退還給投資人」,這筆款項在會計上就會被分類為「資本返還」,不屬於所得。因為既然配的是你的本金,自然不必繳交股息稅。

  然而,如果真是百分之百從本金配息, SPYI和QQQI的NAV怎麼可能維持甚至上升,經過兩年的高配息應該已無限接近零了好嗎?

  秘密在於,SPYI和QQQI並不是真的從本金派息,而是透過一整套稅務工程,將期權收入轉化為「資本利得」,再以ROC形式派發。

  要做到這點,關鍵在於美國稅法的第1256條合約(Section 1256 Contracts)。

  根據《Internal Revenue Code》第1256條,凡屬於特定類別的期貨與指數期權,其盈虧每年須按市價重估(Mark-to-Market),並自動歸類為60%長期、40%短期的資本利得。

  這條原本是為期貨與指數期權交易者設計的稅法,卻被ETF設計者巧妙地利用。SPYI與QQQI使用的期權,皆屬「指數期權」(Index Options)——例如S&P 500的SPX期權與Nasdaq-100的NDX期權——這些期權屬於第1256條合約;相對的,ETF期權(如SPY或QQQ)則不屬於。

  於是,基金在會計上便可將期權權利金與結算盈虧歸入「資本交易帳」(Capital Transactions Account),配息時以「Return of Capital」的形式發放,而不是Dividend Distribution。對非美國稅務居民而言,這類ROC就屬於免稅的資本返還,不會預扣股息稅。

至於Global X旗下的XYLD與QYLD,雖然同樣使用SPX與NDX指數期權,理論上也屬1256合約,但2024年全年派息的ROC為0%(詳見此處),因為它們的基金結構與會計處理沒有完全採用1256條的資本利得路徑。

Global X在基金設計上,選擇將大部份期權權利金認列為投資營運收入(Net Investment Income),而非資本交易。換句話說,它雖使用指數期權,但在報稅與會計層面,將這些收入視為「普通收入」(Ordinary Income),而非「資本利得」。

因此,SPYI與QQQI能免股息稅並不是因為有多特別,而是因為它們利用了第1256條的稅務灰階,將期權權利金轉化為資本利得,再以ROC派發。

事實上,走這條路的並不止SPYI和QQQI,還包括今年轉型的QQQH以及近年發行的多檔主動型Covered Call ETF——例如XDTE、IWMI、KHPI、BTCI等——它們九成以上的配息都被歸類為ROC,大家可到各ETF官網自行查閱。


ROC真的是免稅嗎?

事實上,對美國投資者而言,ROC並非真正免稅,只是「延遲課稅 」(Tax Deferred),即當年收到配息免稅,未來賣出時才課稅。

怎麼說呢?

當美國投資者收到 ROC配息時,在收到當年,這部分金額不會立即被視為應稅收入(Income Taxable),但會直接減少持股的原始成本基礎(Cost Basis),  令未來出售該資產時的資本利得(capital gains)增加。成本基礎愈低,資本利得就會愈高,將來出售時就得支付更高的資本利得稅。

比如說,一個美國投資者買了一股SPYI,每股成本50美元,假設持有幾年,總共收到20美元的ROC配息,其成本基礎就降至30美元(50-20)。幾年後,如果他以55美元賣出SPYI,資本利得就是25美元(55-30),而非5美元(55-50),需繳付25美元的資本利得稅。因此,對美國投資者而言,ROC是稅負延遲,而非免稅。

當然,這樣做也是有節稅效果的。Section 1256合約令ROC收益按 60% 長期資本利得稅率(0-20%)、及40%短期資本利得稅率(22-37%)計稅,低於傳統100%以普通收入稅率 (22-37%)計算,這對高收入美國投資者尤其有利

對大多數外國投資者而言——例如香港和台灣——由於美國對資本利得免稅,高ROC配息加上資本利得免稅,就變相合法地完全免稅(台灣仍要計算海外所得)。

理論是這樣,實務真的是這樣嗎?主動型Covered Call ETF就一定勝過被動型的嗎?

不一定的!

撇除管理費差異(SPYI/QQQI 0.68%,QYLD/XYLD 0.60%),首先,諸如XDTE、SPYI、QQQI、IWMI、BTCI、KHPI等利用Section 1256合約實現高ROC(95%-100%)的主動型ETF,多為新基金,其中成立最久的SPYI也不過3年歷史,沒有太長的往績可以追循(QQQH在今年更名後轉了管理人,可以看成新基金)。

主動型ETF著重的是基金經理的能力,歷史數據有限下,基金經理能力未經長期驗證,只憑頭幾年的表現沒有代表性,難以判定優劣。

其次,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就算QQQI和SPYI的基金規模很大,也不代表在美國以外的國家(例如台灣和香港)知名,證券商根本就未必了解這些冷門ETF配息的成份與免稅本質。

基本上,所有證券商(包括IB)均會於配息時預先扣除30%預繳股稅款,在第二年才視情況進行退稅,各家證券商對不同標的退稅標準都有所不同,有些更不會退稅。

更難預測的是,即使官網在每月宣佈派息時預計超過90%為ROC(Form 19a),也只是預估,最終比例可能不一。

例如,我這裡有一份2023年的IB 退稅表(只隨附給Patreon會員),顯示主動型的SPYI在2023年的平均退稅率只有79.46%。究其原因,儘管其官網的Form 19a每月都預估月配息的ROC比例超過90%,但官網的Form 8937同時顯示,那一年的最終ROC比例並沒有那麼高。

相反,傳統被動型XYLD和QYLD,2023年的1至10個月,每月皆獲得100%的退稅率,因為那一年的頭10個月,不知為何ROC比例竟高達100%(詳見此處),但從11月至2024年全年,ROC比例變為0%(詳見此處)。

這就是現實的複雜性,理想很美好,現實很骨感。

  ……

(節錄自之前的Patreon文章)


註:以上資訊不保證準確,詳情可向閣下使用的證券商或獨立稅務顧問查詢。以上提及的公司及標的沒有任何投資建議成份。投資是個人行為,敬請自行研究並自負盈虧與責任。


******************************************************


  想知道我對市況的最即時看法,並閱讀及時全面的投資與評論文章,歡迎加入我的Patreon,與我們一齊討論、一齊交流、一齊進步!


Patreon:
https://www.patreon.com/laxinvest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chaseinwind/  


Blogspot:
https://laxinvest.blogspo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