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GOF、PTY、PDI、PDO等高收益債券CEF不約而同地集體大跌,有很多會員摸不著頭腦,完全不知道在跌甚麼,紛紛發問,我也一一回答。但有時我就算在留言區答覆了,還是有人重複地提問,沒辦法,只好寫一篇文章聊聊這事。
事件導火線
10月中起,幾乎所有高收益債券型CEF一齊急跌,形同一場無聲的股災,但我們在新聞裡找不到任何端倪。網上有一些KOL把原因歸咎於除息因素,這說法也根本站不住腳。
雖然這些CEF的除息日大多都在10月中,大約也是跌勢的開始,然而最大的跌幅是發生在10月17日至20日之間,距離多數CEF的除息日已隔了好幾天。而且除息的跌幅通常可預期、影響期短,更不會出現多檔基金同步連跌、累積達8%至12%的情況。
我直接說結論:高收益債券CEF大跌的導火線,是幾宗看似零散、但實際牽一髮動全身的事件。
首先是美國地區銀行——錫安銀行(Zions Bancorporation)與西聯銀行(Western Alliance Bancorp)——傳出因商業貸款詐欺而蒙受鉅額損失。這類銀行規模不算巨大,但向來是地方企業和不動產貸款的重要資金來源,這一出事,整個信貸市場的神經就開始繃緊。
摩根大通的戴蒙(Jamie Dimon)隨後說了一句話:「當你看到一隻蟑螂,代表後面還有更多。」這句話一出,市場立刻把「個別案件」想成「潛在連鎖」,尤其在銀行體系還未完全消化去年升息的壓力時,這樣的訊息顯得特別刺耳。
同時,發生了兩家與信貸市場關聯更直接的破產案。
次級汽車貸款機構Tricolor Holdings宣告破產,另一家汽車零件公司First Brands也隨後倒下。這兩家雖然不是大公司,但First Brands的債務正是PIMCO系基金的持倉之一,雖然所佔百份比很低。市場立即聯想到,這些基金手上那堆結構性資產,例如垃圾債券、ABS、MBS、Loan等等,到底有多少可能受到波及?
於是,避險性拋售開始蔓延,高槓桿、高溢價的信用型CEF首當其衝,溢價在短短幾天內被壓縮,令價格連續下滑。這就是事件的導火線。
原因找到,但如果你止步於此,不再去深究,就失去了一個從市場波動中學習的機會。
從不同基金的持股看端倪
首先,並非所有債券型CEF都受到同樣衝擊,即使同屬高收益債券類別,表現之間仍有明顯差異。
以下是PTY最近一個月的價格圖表(不計派息):
PTY價格從10月9日的最高位14.69美元跌至10月20日的最低位13.07美元,跌幅最高達11.03%,然後反彈,截至10月24日回到13.85美元的水平,最終跌幅減縮至5.72%。
PDI、PDO與GOF的走勢也差不多,至10月20日最高波幅5.75%至16.28%不等,截至10月24日的最終跌幅縮減至2.32%至8.54%不等,我這裡就不一一展示了。
相較之下,同屬高收益債券CEF的HYT,表現卻大不相同:
上圖可見,雖然HYT在10月15日也有短暫下跌,但距離當月最高點總共只回落4.19%,翌日就反彈回原位,若計入當月配息,投資者甚至還賺了錢。
我們再看看另一檔債券型CEF——BTZ:
從圖表我們可以發現,BTZ在10月中不但沒跌,反而一路向上,幾乎完全脫離這場波動。
其中的緣由在於,同樣標榜債券型基金,持有的資產性質卻有天壤之別,溢價與槓桿的存在,只是放大了這種差距。
BTZ與其他幾檔CEF最大的不同在於,其核心配置為長年期投資級公司債,平均到期日超過20年。這類資產利率敏感度高,但信用風險較低,美國地區銀行或汽車貸款公司的問題,對它們的影響幾乎可以忽略。
至於HYT持有的高收益公司債,雖然因信用等級較低而受到一些影響,但大多屬公開發債企業,報價明確、流通性佳,因此在短期震盪後便能快速回穩。
反觀PTY、PDI、PDO與GOF,它們除了公司債外,還持有大量ABS、MBS、Loan、CLO、私人貸款等利差產品。這些資產被稱為「非標準信用資產」,雖能帶來較高票息,但買賣不活躍、報價更新慢,只要市場出現風吹草動,價格就可能被放大反應。尤其在基金使用槓桿、又長期維持溢價交易的情況下,一旦有投資人開始撤出,溢價收斂的速度會比底層債券價格快得多。
也就是說,即使同屬「固定收益資產」範疇,實際上市場還是區分為不同層級的風險鏈條。BTZ代表穩定的投資級債券;HYT是高收益但透明的公司債券;PTY、PDI、PDO與GOF則屬於票息更高,但估值依賴假設、流通受限、價格反應較誇張的一群。
當市場出現局部信用事件時,機構投資者往往會先行避險,優先撤出那些難以評價或流動性較低的資產。
高收益資產與經濟的連動
大家都知道,高收益債券俗稱「垃圾債券」,那不是真的一文不值,而是因為它的信用評級較低,違約風險相對高,價格對經濟變化就會特別敏感。只要市場認為經濟有放緩的可能性,價格便會率先反應。
當景氣良好、企業獲利穩定,投資者會願意承擔更多風險去換取額外息差;但只要週期轉弱,市場最先反應的,很可能不是股市,而是信用債。這些公司靠現金流支撐還款,一旦營收放緩、利息支出上升,風險就會立即反映在債價上。
今年下半年,美國企業的獲利成長開始放慢,加上地區銀行風波使放款條件偏緊,中小企業融資成本上升,令高收益債的風險利差出現擴大跡象。不過,減息週期和預期卻又限制了利差的上行空間,整體價格倒也維持相對穩定。
近日幾宗事件——銀行貸款詐欺、汽車貸款與零件公司的破產——雖然規模不大,卻牽涉到最貼近實體經濟的一環:中小企業融資與消費貸款。對於持有ABS、MBS或私人貸款的基金而言,這些變化幾乎直接相連。ABS來自車貸與信用卡應收,MBS背後是房貸現金流,而私人貸款更與中小企業的生存能力息息相關。
因此,這一輪下跌並非經濟崩壞的訊號,而是市場對消費端與中小企業信用鏈的預防性撤出。相關資產的現金流被重新檢驗,機構投資者不等壞消息確認,便率先將可能受影響的部位移向更安全的資產。
與此同時,槓桿與溢價的雙重效應進一步放大了這次信用事件的衝擊,使跌勢顯得更劇烈。槓桿本身不是壞事,它能提高收益,同時也放大波幅。當NAV僅下跌1%,市價往往會被放大至3%甚至5%。
另一方面,那些長期以高溢價交易的基金,一旦市場信心鬆動,投資者爭相平倉,原本的溢價便可能在數日內迅速收斂,甚至反轉為折價。
簡單來說,信用事件啟動了風險收縮,溢價修正則成了自我調整的回路,兩者再被槓桿效應疊加,市價跌幅便遠大於NAV的變化,看起來就像一場突如其來的崩盤。
危險,還是機會?
......
......
(文章下半部見Patreon正文)
(節錄自之前的Patreon文章)
******************************************************
想知道我對市況的最即時看法,並閱讀及時全面的投資與評論文章,歡迎加入我的Patreon,與我們一齊討論、一齊交流、一齊進步!
Patreon:
https://www.patreon.com/laxinvest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chaseinwind/
Blogspot:
https://laxinvest.blogspot.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