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是第一次到訪,或並未追看所有文章,可從這裏開始認識我及2020年之前的一些舊精選文章。
由2020年6月開始,新文章會先在 https://www.patreon.com/laxinvest 發表,此網誌只轉載部份文章,敬請留意。

2025年6月15日 星期日

女兒升學了

6月2日,台灣的大學個人申請入學放榜,女兒申請的台大會計系、財務金融系、法律系法學組、法律系司法組和法律系財經法學組,全部錄取正取,以第一志願過了。

這是很值得慶幸的事,除了她自己的努力外,其實也有運氣的成份在,讓我一一道來。


複雜的升學管道

  在我以前一篇文章中,聊過台灣極複雜的升學管道(詳見《孝順的殘酷真相》),這裡不再重複了。簡單來說,女兒這次是用個人申請的管道考進台大法律系,個人申請也是2021年後大學考招變革後,台灣高中生升學的最主要管道,超過6成學生循此管道入學。

  與以前的聯考制度有何分別呢?如果在以前,學測成績(即以前的聯考,等於中國大陸的高考)是唯一的入學標準。事實上,女兒學測成績考得非常好,國英社數A數B五科全部取得頂標,其中國英社三科達到頂標的滿級分。

可是,這遠不足夠,在變革後的台灣升學制度下,由大學各科系自行決定採計不同的科目,以台大法律系為例,學測成績只佔甄試總成績的40%,其餘60%取決於「書審資料」(30%)和「面試」(30%)。

這兩樣,都是女兒的弱項。

  「書審資料」,內容包括高中3年累積的「學習歷程檔案」、「學習歷程自述」和「多元表現綜整心得」報告等等,有點類似見工用的Portfolio,原意是讓大學評核高中生的個人特質和發展潛力。

然而,在台灣的超高升學壓力下,這等於啟動了另一條賽道。有錢家庭不惜動用大量資源,以提升孩子在書審過程中的競爭力,甚至出現造假的亂相。最近台灣就發生了一宗案例,一名楊姓高中生因被踢爆學習歷程檔案造假,被多家大學醫學系先後取消錄取資格(詳情見此)。

  現實是,書審資料強調課外活動、社區服務、領導能力等多方面表現,有資源的家庭就拼命為孩子安排各種學習活動,坊間甚至有代做備審資料的服務。可是,普通家庭孩子並沒有這種經濟能力接觸高端學習資源和活動,資源的不平等,令普通家庭孩子在申請大學時處於弱勢。

  女兒堅持自己做書審,從不讓我參與,連簡介也拒絕讓我幫忙檢閱修改。這三年來,她並未在學習歷程檔案上添上甚麼亮點。

嗯……也是有的,她臨時抱佛腳去考一張叫多益(TOEIC)的國際英文證書,考試前一兩個禮拜才跑去買一本試題來練習,竟也考到980分(滿分為990分),再附上她之前考得的ABRSM英國皇家音樂學院鋼琴8級Distinction證書,雖然與申請的科系沒甚麼關係,算是聊勝於無。因此,她的書審資料分數並不高,在申請各科系時平均只取得約85分。

  這裡稍解釋一下,像台大或政大法律系這類頂大的熱門科系,甄試總成績沒有90分以上是肯定拿不到正取資格的。仍是以台大法律系為例,她的學測成績取得了96.67分(佔總分40%),但書審資料只有85.27分(佔總分30%),勝負的關鍵,就在於她的面試表現了(佔總分30%)!

  這也是我最擔心的環節,無論在家中還是班級,女兒是出了名木訥寡言的「宅女」,而那些面試,有群組的,也有個人的……

這時,過去六年持續花費巨額學費就讀的私立名校,顯示了真正的價值。

  為了提高她的面試表現,我與她的班主任進行了大量的溝通,除了一般的面試講座外,學校特別邀請了前台大教授教導面試技巧;然後是一系列一對一的面試演習,從外觀、內容、聲線以至眼神,逐一加以調較;再聯繫前幾屆進入台大的學姊,啟動學姊的輔導群組;同時成立法律和財經群組,學校的輔導主任、公民老師和班主任都在群姐內一起幫忙……

  最後的結果,女兒面試台大法律系的表現取得了92分,台大其他科系的面試分數,也全在90分以上。

  當然,這世界沒有萬無一失的事,面試政大法律系時女兒失手了,面試成績只有76.67分。縱使她的學測成績出色,政大最後的甄試總成績也只有89.13分,只取得備取第14名。

這備取第14名的分數,離正取分數,只相差1.5分,可見競爭有多激烈!


扭曲的大學考招制度

  在我眼中,女兒做什麼都不太在行,但讀書這件事卻從來不用我操心,因為她擁有內子傳下來的讀書基因。

高中以後,我從未在學業上逼過她做任何事,她也沒去上過補習班,但成績大多時候都能保持班排第一。這三年來,老師對她的評價一直是「班上最強學習者」。

  然而,就算是女兒這種「準學霸」,如果背後沒有足夠的資源支持,恐怕也難進入台灣的頂尖大學。我不敢想像,那些在普通公立高中就讀的弱勢家庭孩子,要如何在如此的競爭環境中脱穎而出。

  新的大學考招制度到底發生了甚麼事?變革的原意,是想減低學生因應考試而產生的壓力,讓大學能更自主地根據學生的學習歷程及特色選才,到頭來,學生的考試壓力不但沒有減低,還多了其他各方面的競爭壓力,最後更演變成鬥資源的遊戲。

  我們不妨參考一下台灣的敵國」——中國的高考制度。

  在亞洲以至全球,競爭最激烈、捲得最厲害的考試制度,一定是中國的高考制度,全名叫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中國的高考,壓力之鉅大、競爭之激烈、淘汰之殘酷,舉世聞名,就算在中國內部,對高考的鞭撻也從未停止過。

  但是想像一下,如果中國的高考取消,沒有統一考試了,而是改由中國各所大學自主命題,自主組織招生考試,會發生甚麼事?

  首先,像那位踏上哈佛畢業講台大放厥詞的蔣小姐,或靠特權以「4+4」通道進入北京協和醫學院的董小姐,根本就不用費心出國念書或曲線進協和了。

  如果取消中國高考,我相信,中國起碼有八成以上的留學生不用再出國留學,他們可以直接上985大學了。

  因為中國大部份留學生,他們並不是想擴闊眼界或留在國外,他們只是想取得類似國內985大學等級的光環,但又過不了高考的硬性門檻,才需要以到國外鍍金的方式取得。

  中國一旦取消高考,這些人甚至根本不用走後門。他們直接就能請到北大清華的教授來家裡一對一輔導,這些教授還能提前透露今年試卷的出題方向。畢竟大學出題的那幾位老師,和他們都是老朋友了,憑著多年的經驗,考題大致能猜個七七八八。

  反觀那些來自山區的孩子,他們哪有這樣的資源?他們最多只能買幾套過往的試題來練習一下,又怎麼可能和那些有資源的孩子競爭?  

中國一旦取消高考,連走後門或作弊都不用,只用這種方式,普通學生就可以被有資源的學生秒殺了!

  當然,台灣和中國國情不同,沒那麼誇張,但底層邏輯是一樣的。華人的環境,天生對西方「快樂教育」、「求學不是求分數」那一套就是水土不服。

  那些所謂教育專家,以為考招變革是多元選才和適性發展,是在統一的學科測驗之外讓大學招生更具有彈性,但只要稍有一點現實感,也應該預計到所謂「彈性招生」,結合華人文化根深蒂固的「科舉DNA」,注定成為一場資源競逐的戰爭。

  從學習歷程的豐富度、面試技巧的培訓,到校外活動的參與,請問哪一個環節不需要資源的支撐?

  無論是台灣、中國或香港,距離西歐那種均富的國情,差距可不是一星半點。西歐那種國家在社會福利、教育資源分配上相對均等,使其教育體系的彈性改革,較能發揮「適性揚才」的本意。

  我們並不是,在學習歷程檔案的準備上,我們有城鄉和學校資源的差距、有家庭經濟和補習文化的差距、有資訊不對稱的差距;在面試的應試技巧上,我們有面試培訓班盛行的差距、有家庭或學校人脈的差距……所有這些差距,家庭財富的高下都在發揮決定性的影響。

  當然,天生骨骼精奇、某方面出類拔萃的孩子也許可以逃過影響,但這類孩子又能佔多少比例?

  所以我一向很討厭那些躲在象牙塔裡指手劃腳瞎指揮的所謂「專家」,我不針對任何一個,而是在座的每一個,都是何不食肉糜的人物。


傳統考試的特點

  還是以中國的高考為例(因為這是全球最極端的例子),那是中國幾乎僅存的底層向上的唯一通道。

  對於來自農村、偏遠地區或普通家庭的學生來說,高考就是他們唯一能公平競爭的機會。高考以分數為唯一評價標準,不受家庭背景或經濟條件的限制,讓每個學生都有機會憑實力脱穎而出。據統計,2023年中國重點大學中農村學生的比例超過30%。

  沒有高考這條相對公平的起跑線,這些學生怎麼可能拼得過「我爸是李剛」那些人?

  當然,考上一所好大學並不能立即改變一個人的命運,但它確實給你一個階層躍遷的機會。在中國這種社會,一個機會,真的比甚麼都重要。

  我必須說,台灣和中國的國情差很遠,高考或許是中國人這輩子唯一的一次可以公平競爭社會資源的機會,台灣可不是,台灣還有技職教育系統,還有分科測驗的保底,但是底層邏輯是相通的——當絕大多數人的資質都差不多時,愈粗暴簡單的制度,就愈相對公平。


後話

  女兒能考上第一志願是值得高興的事,她算是台灣主流教育的得益者,因為我們很早就針對新的考招制度作出了應對,無論是資源上的支持,或是心態上的準備。

  但是,這改變不了我對這種考招制度的質疑,比如「學習歷程檔案」的公平性。該制度原本強調多元評量,現實卻演變為比賽誰更會包裝、誰家的資源更多,形同另一場階級競賽。

  當升學競爭淪為富者愈富的軍備競賽,制度原意就已被嚴重扭曲。

  以前的 聯考雖然很古板,但是至少是不問出身,只問讀書能力。

  問題的源頭,是策劃和實行教育政策的人缺乏足夠的現實感。當一個制度太過理想化,就會演變為「虛假」,然後就一定有人利用這種虛假佔到便宜,例如有錢的家長佔了其他家長的便宜。

  在台灣少子化的當下,私校為何仍被有錢的家長搶破頭地爆滿?因為私校可以盡量安排家長最關心的升學需求,而公立學校被規定綁死了,沒有操作空間,也怕被釘上被檢舉。

  這種由於缺乏現實感帶來的假面文化,不但出現在教育界,其他各界別也比比皆是。比如說,我們經常看到口號和行為是不一樣的、計劃和實行是完全兩回事的、工作績效是可以利用指標刻意製造的……

  這世界,並不缺乏有能力的理想主義者,而是缺乏有能力且有現實感的理想主義者。

  通往地獄的路,都是由善意所鋪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