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美關稅戰有緩和的趨向,投資市場再度熱火朝天,傳媒一致唱好,完全忘記了幾週前他們還在認定關稅即將毀滅世界:貿易完了,供應鏈完了,美元大跌、金融大跌、股市大跌、樓價大跌、債市大跌,跌跌跌跌跌……
大部份散戶不例外地又被帶動情緒,從極度悲觀又回到了極度樂觀。
以下文章節錄或許可以喚回大家記憶,原文在上個月復活節假期時發表在Patreon,文長慎入。
-----------------------------------------------------------------------------------------------------
有會員告訴我,這些天以來他的股票資產價格大幅下跌,完全看不到前景,也不知道底在哪裡,天天盯著價格,心情隨著價格大起大落,吃不下飯,睡不著覺,不得安寧。
他只不過想多賺一點錢,讓自己和家人的生活幸福多一點,這難道有錯嗎?
他的錯,是將錢和幸福直接掛鈎了,這兩者在特定條件下也許有關係,但更多時候是不相關的。
幸福只是一種感覺
很多人可能不明白,也許要到了我這年紀,才會發覺,生命中大部份幸福的時候,都與錢無關。
我成年後最開心的一段日子,是婚後的頭一年。
事實上在那段時間,我的工作很忙、壓力很大,錢也沒有賺很多,淨資產更不及現在的五十份之一。
可是,每一天我放工回家,吃完晚飯摟著內子一起追劇,我很幸福。
每一個週末,我和內子手牽手一起逛商場看電影,我很幸福。
每一個假期,我和內子一起計劃到不同地方旅遊,我很幸福。
說起旅遊,內子和我都是典型的第三型人格——目標型。那時我們到任何地方旅遊都沒有放鬆,我們喜歡將每一個景點跑遍遍,務求令旅途有最高的CP值,寧願假期後拖著疲憊的身軀上班。
但那時我很快樂,真的很快樂。
第二開心的日子,是女兒出世後直至上小學。
女兒的出生,幾乎耗掉了我和內子所有休息、放假和旅遊時間,但不管多苦多累,為BB喂奶、掃背、換片,聞著BB身上獨有的奶香,我很幸福。
稍大一點,一家三口陪她到公園盪秋千、逛玩具店、再去飲茶,我很幸福。
上幼稚園,每天我送她上學後在窗外偷偷看著她,久久不捨得離開,我很幸福。
那時我是不自知的,當年我最大的夢想是財務自由。我拼命精進自己的投資功力,我拼命想早日擺脫工作環境,美其名為「讓自己和家人的生活更幸福多一點」。
我完全忘記了等價交換的真正意義,那時候的我,無法克服自己的貪婪。
今天,我達成了當年朝思暮想的目標,驀然回首,卻發現自己失去了更多、更多、更多……當年那個完滿的家,多大的代價也買不回來了。
我學會了放下,學會了原諒自己,但我終究不是AI,無論心境或年紀早已不復當年,我已不大懂得如何再去愛另一個人。
曾經滄海難為水。
人啊,只要不是生在朝鮮或那些戰亂的地區,絕大多數,只要年輕時勤奮踏實,都能組建自己的家庭,有自己的妻子兒女,陪伴他們長大。
擁有健康的身體、完整的家庭,平日裡工作,假期帶孩子出去玩,這些物質生活或精神世界並不需要太多錢,這樣的生活若還不算幸福,那甚麼才叫幸福?
只要你不與人攀比,錢和幸福,其實並無直接關聯。
投資要以睡得著覺為前提
巴菲特曾說過:如果你沒辦法在睡覺時也能賺錢,你就會工作到死掉的那一天。
反過來說,如果你連睡覺也不能睡好,賺再多錢又有何用?
我經常說,如果你的持倉令你吃不下飯、睡不著覺,代表你的投資組合超出了你的風險承受能力。但有些人持倉的波幅和槓桿很高,還是睡得很好;有些人明明只買了國債券類資產,仍舊天天心驚肉跳。
為甚麼?
表面上和投資經驗、資產類別、資產配置、個人能力等因素有關,實際的底層邏輯是,你能否克制自己的貪婪和恐懼。
這世界上大多數人,都無法克制自己的貪婪和恐懼,這是人性。
當市場紅火時,看到別人賺到錢,FOMO情緒令他們失去理智瘋狂搶進;當市場低迷時,他們天天看價格,跌了煎熬,漲了又跌更心痛。貪婪和恐懼輪番上場、相互替換,總是不得安寧。
他們總以為,錢愈多,生活的幸福感就愈高,事實上無論資產增值還是下跌,他們都難以感到真正的快樂,金錢非但沒有帶來幸福,反而成為束縛他們心靈的枷鎖。
現代社會,有錢和沒錢是相對的,只要不是窮到沒飯吃,有錢有有錢的幸福感,沒錢有沒錢的幸福感,只要你不去和別人攀比。
真正懂得這一點,你才有可能擺脫人性、情緒、執著,較為理智地應對投資風險——你的風險承受能力因此提高了。
不著一物,不受一塵,懂得放下,才能得到。
你的心魔只能由你自己打敗。現金流投資法,最多只能用現金的流入量稍稍提供一點心理安慰,根源還是在於,是你在控制金錢,還是金錢在控制你?你骨子裡,是否只有貪心與不甘心?
沒入市時天天被想要賺錢的貪心折磨,入市後天天被不想虧損的不甘心折磨,情緒困擾下走出的每一步,好像都是錯的,每天都在後悔不止蝕或太早止賺,何必呢?
投資不容易、賺錢不容易、應對風險不容易、克服人性不容易,不能擺脫心魔,代表你沒有投資能力,缺乏投資資質,不是一個合格的投資者。
放棄投資,踏實過好每一天,才是最適合你的路。
培養理性思維
如果你真能克制貪婪與恐懼,接下來我們聊聊,保持理性思維的一些重點。
有會員問我,你總說大部份市場傳聞都是噪音,那我怎麼去辨別呢?是否每次看到消息都要去查證來源和真假?但這樣做會花很多時間,我的時間有限,怎樣才能既保證消息是真的,又不浪費時間呢?
有這種想法,就不是理性思維了。
我們不可能「既要又要且要我還要」的,你的時間有限,不能成為相信不確定消息的藉口。我們追求的不應該是信息的數量,而是質量。你有多少時間,就接受多少可靠的結論,不能因為時間不夠,就隨便接受一些似是而非的觀點,尤其網上一些KOL陰謀論式的胡說八道。
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競爭的不再是誰知道的信息多,而是誰能更快地從海量信息中篩選出真正有用的。我們不需要知道所有信息,只需要確保信息是準確的,這樣贏的概率就增加了。
現在的市場傳聞太多了,多到根本看不過來,我們不可能去追趕每一條信息,而應該專注於那些真正重要的、和我們有關的。這些信息必須是經過查證,只有這樣才對我們有用,至於其他的信息,我們可以選擇忽略。
我們不需要跑得比獅子快,只需要跑得比同伴快就足夠了。
其次,我們要學會分解問題。
很多人在面對複雜情況時,總想一口氣解決所有問題,或用一個答案解答所有現象,結果卻陷入混亂,什麼都解決不了。現實中每種現象的發生,都不可能只有一種因素在影響。
有時候把問題一個個分開來看,答案就會變得簡單許多。
舉一個例子,學游泳的時候,如果你直接在深水區苦苦掙扎,只會怎麼也找不到感覺,這時候應該是先在淺水區練習,把基本動作練熟了再說。
然後有人一定會槓說,我們應該練習在深水區的應對能力。可是如果連基本的漂浮和划水都還不熟練,還談甚麼應對深水區的挑戰?只有先將基礎打穩,才能一步步進階。
這就好像剛學廚藝的人,連基本的切菜和炒菜都還不熟練,卻急著去學做複雜的菜餚。基礎不穩,一切都無從談起。
再其次,我們必須認知,這個世界就是個概率世界,沒有確定性的。
無論你心思如何厲害、策略如何完善、計劃如何週全,也沒有百份百這回事。好的策略可能會因為意外的情況而失敗,壞的策略在某些情況下也可能會因為幸運而成功,即所謂「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我的文章經常使用肯定的語氣,但這只屬於文學上表達的形式,方便讀者更容易入腦而已。現實中,我們必須對每一件未發生的事加上一個「概率」,即使你非常極之肯定這件事一定會發生,也要習慣性加上一個概率,例如99.99%。
這和我們傳統受到的教育認知不同,我們的教育總誤導我們凡事都有「確定性」的,一加一必然等於二,這種傳統教育模式下的思維模式,在現實中必然碰壁。
在投資領域,確定性思維最常見的表現方式是喜歡Time the Market,持倉總是十上十下、All-in All-out與尋求貼士明牌。
此外,另一個很多人會犯的錯,就是如果網上的那個KOL立場和自己相近,他們會傾向將他說的話照單全收,無條件相信「同温層」的言論。
事實上,KOL的立場和你相近並不代表他說的話可信,網上有太多人為了迎合粉絲、追求流量而嘩眾取寵,語不驚人誓不休。例如那種「下一盤大棋」式的推斷,表面上總能言之成理、自圓其說,自我形成一個閉環的邏輯,實際上只要稍一深究,你就會發現其中每一步都是假設,都是推斷,並沒有事實依據。天天沉浸在這種言論,會大幅傷害你的邏輯思考能力,令你變得很蠢。
總結
面對市場的紛亂,別急著追逐每條消息,也別奢望做到「既準且快」。我們時間有限,就專注於少而精的可靠資訊,忽略那些未經查證的噪音。
其次,學會拆解問題。複雜的市場現象,往往不是單一因素導致,別指望一個答案解決所有問題。
最後,接受世界的概率本質。沒有甚麼是100%確定的,即使你再有把握,也要習慣給每件事加個概率。
最難的是,不讓貪婪和恐懼綁架你,不讓金錢定義你的幸福,你才能克服人性,擁有真正的理性思維。
真正的贏家,從來不是賺最多的人,而是能在動盪中睡得安穩的人。
(節錄自之前的Patreon文章)
******************************************************
想閱讀及時全面的投資與評論文章,歡迎加入我的Patreon,與我們一齊討論、一齊交流、一齊進步!
Patreon:
https://www.patreon.com/laxinvest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chaseinwind/
Blogspot:
https://laxinvest.blogspo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