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是第一次到訪,或並未追看所有文章,可從這裏開始認識我及2020年之前的一些舊精選文章。
由2020年6月開始,新文章會先在 https://www.patreon.com/laxinvest 發表,此網誌只轉載部份文章,敬請留意。

2022年9月4日 星期日

泡沫逃生術

  你以為「成長股」是近十年才出現的字眼嗎?

  早在1959年,「成長股」已是個充滿魔力的字眼,IBM和德州儀器(Texas Instruments, TI)當年被視為成長型公司,股票的市盈率(本益比)超過80倍,1年後,跌回20多和30多倍。

  1960年,太空世紀股票(Space-age Stock)狂熱興起,那段時期上市的新股數目創出歷史記錄。此熱潮又被稱為「電子熱」(Tronics Boom),因為所有上市股票的名稱只要夾雜著「電子」(Electronics),即使業務完全和電子業無關,也沒有任何資產和盈餘,股價也一樣被炒上10倍以上。

  當時業務是推銷唱片唱機的「美國音樂協會」(American Music Guild),改名「太空之音」(Space-Tone)後股價由2美元漲到14美元;賣了40年鞋帶的「鞋帶公司」(Shoelace Inc),改名「電子矽法伯公司」(Electronics and Silicon Furth-Burners)後股價翻了3倍,雖然根本沒人明白新公司名是甚麼意思。搭上這股熱潮的上市公司,還有「美國地球物理」、「太空科技」、「布頓電子」……企業只要改個聽起來有電子味道或讓人深奧難懂的名稱,馬上身價倍增。

  兩年後,地心引力終於正常發揮,「電子熱」由雲端跌回地面,當初人見人愛的熱門股全部乏人問津,股價大跌9成以上的屍骸鋪滿街頭,那條街叫華爾街。

  1980年代,同樣戲碼的新科技股熱潮再度捲土重來,分別只是名稱稍微改成生物科技和微電子領域,規模更大。1983年一年內,新上市股的總市值就已超過前十年所有新上市股的總市值。

  在這股熱潮中,投資者竟相信並熱炒Androbot公司「即將」大量生產個人機器人,比後期才出現的科幻電影「The Terminator」劇本更瘋狂。

  當以基因剪接為概念的公司——基因科技(Genentech)——上市首日20分鐘內股價上漲3倍後,熱潮被推至高峰,所有生物科技類股的價格達到從所未有的高度。普遍投資者認為傳統股票估價方式已過時,當時流行的估值法是「產品資產評價法」(Product Asset Valuation),即估計生物科技公司所有發展中產品的總值,不管是在設計、草圖還是吹噓階段。

  至1980年代末,大多數生物科技股票的市值跌掉四分之三,投資專家也不再提及「產品資產評價法」。

  千禧年代,同樣戲碼的新科技股熱潮「再再度」捲土重來,這次名稱稍微改為互聯網和「dot com」領域。這股被稱為「新經濟」的科技股泡沫,相信投資歷練較長的人記憶猶新,當年最普及的估值法是「眼球估值法」(以網頁View數估值)和「會員估值法」(以登記會員數量估值),各大網站大拋金錢、不計成本地吸客,代表科技公司的那斯達克指數(NASDAQ)從1998年末到2000年3月上漲了3倍,指數成份股的平均市盈率超過100倍。

  至2001-2002年,包括亞馬遜、思科、雅虎在內的所有新經濟股,股價跌幅全部超過95%!

  股市泡沫並不止出現在科技概念上,還有17世紀的鬱金香狂熱、18世紀的南海泡沫、1920年代的美國股市投機潮、1960年代中的美國集團合併股熱潮、1970年代的50績優股熱潮、與及1990年代的日本泡沫等等。

  但是,無可否認由科技概念引發的大大小小的股市泡沫次數是最多的,為何歷史上大多數泡沫都和新科技有關?

  因為新科技概念最容易為投資者營造一個全新經濟藍景、進而說服投資者「這次不一樣」。在這美麗的新世界中,銷售、營收、獲利都無關重要,投資專家自會發明全新的估值方式,使不斷高漲的股價合理化。如果懷疑新科技下「新經濟」的潛能,你會被視為不思進取、抱殘守闕的「廢老」。

  想想近年元宇宙概念股、NFT熱潮等等的興起又覆滅,大家是不是很有熟悉的感覺?

  現在又有甚麼新科技泡沫在醖釀或發展中?電動車?虛擬貨幣?區塊鏈?……

  我們又當如何辨別真正的潛力股和泡沫股?很簡單,我認為首要是正確分辨科技投資上的「了解」、「認同」、「投資」三個階段。


了解

  先「了解」、後投資,好像是廢話,但真的不是每個人都會先了解後投資的。今時今日,仍有不少人是靠小道消息、貼士明牌、耳目相傳去投入資金(這種人還往往自認是投資而不是投機),這些人位於投資世界食物鏈的最底層,屬史萊姆級別,不在我們的討論範圍內。

  另一種最普遍的,是自以為了解、事實上是被人唬爛而不自知的投資者。例如一談到元宇宙、NFT、虛擬貨幣或區塊鏈,一堆好像很專業的「技術撚」最喜歡滿嘴技術名詞,我隨口講幾個詞,看大家懂多少:Cryptography、Hashing、IIoT、Consensus Protocol、Solidity、TestRPC、Truffle、SECP256k1、Fabric、kafka……

  很多人往往被這些「技術撚」專家的詞語忽悠得暈頭轉向,好不容易弄懂了幾個詞,就以為自己了解了,可以投資了。

  事實上,作為投資者的角度,所謂「了解」並不是要求你成為軟件工程師,我們需要衡量的是新科技在商業和實際應用方面的價值,包括能達到的目的、實現方式、工作效率就夠了。太過深入技術地帶,只會將焦點偏移。

  焦點偏移有甚麼後果?比完全不了解更糟糕!當我們自以為懂得幾個技術名詞就等於了解新科技的商業價值,會比完全不了解的史萊姆級別更容易過度自信,更容易忽視風險,更容易投入過多資金,身家更容易被團滅。


認同

  「了解」,並不代表「認同」,很多人混淆了兩者,這也是有些人有意無意將你導向技術面的其中一個用意。

  人性普遍有一個明顯傾向,就是「損失避免」,這不止表現在金錢上的損失,也表現在時間精力上的損失。「技術撚」鼓勵你多去深入研究技術面,有些人的目的,其實是想讓你消耗大量時間精力於其上。

  當一個人消耗了超過一定時數的時間去研究某樣東西後,為了避免之前的資源投入損失,往往會在潛意識中強逼自己認同了它,這是「損失避免」的另一種人性表現。

  所以,當很多人被引導去深入研究新技術是如何運作後,往往很容易失去了原本投資面的理性考慮,結果不但自己All-in,還成為新技術的主動推動者,也就是新一批「技術撚」。

  當元宇宙熱潮興起時,元宇宙被吹捧為一個公平自由、沒有壓迫、沒有特權、所有人都可以發揮所長的烏托邦,我一點也不認同。我認為只要人性不變,無論創造多少個元宇宙,最終也只會是複制現實——你在現實中是韭菜,在元宇宙中一樣是韭菜。

  基於這種不認同,我就覺得元宇宙概念只是MMORPG的延伸,發展只會局限於娛樂或社交方面(參見元宇宙泡沫),相關熱炒概念股(例如VR眼鏡頭盔之類的穿戴裝置)根本沒有太大價值。

  然後一堆「技術撚」就會衝出來,齊聲指責我毫不了解真正的元宇宙,再將一大堆技術名詞當成亂石那樣丟過來……

  再舉一例,僅憑背後所謂的區塊鏈技術及有限供應,初代比特幣被吹捧為代替美元的貨幣替代品,你認同嗎?當比特幣的貨幣信仰被現實狠狠戳破後,又再被包裝為抵抗通漲的「電子黃金」,你又認同嗎?

  如果你不認同,研究再多的區塊鏈技術,又有甚麼屁用?

  投資者也不全都是傻子,很多人其實知道事情的本質,只是他們相信更多的人比他們傻,或者相信更多的人有同樣的想法,所以價格會繼續上漲。你可以去做這種人,但千萬不要去做真正的傻子。

  比特幣之後,以應用為概念的以太坊(Ethereum)出現了,賣點是類似智能合約這種去中心化應用的公共開源軟體開發平台,乙太幣則成為平台上的交易貨幣。

  問問自己,你是否認同這個去中心化應用程式的新概念,真的是本質上的創新?真的能實際創造價值?


投資

  好,你認同了,而且是非常、極度、格外、特别、特地、相當、突出、絕頂、非凡、至極、誇張地認同,那麼就代表可以「投資」嗎?

  1850年代,人們普遍認同鐵路將提高交通和商業效率,事實的確如此,但即使這樣,投機熱潮過後,鐵路股價格也在1857年8月突然崩跌。

  2000年代,互聯網被認同為發展和商機無限,事實的確如此,但在Google 這種公司存活並發展壯大前,無數互聯網投資者遭受了巨大損失,即使是亞馬遜(Amazon),在成為FAANG中的一方霸主前,也經歷了近20年的血淚史。

  今日互聯網瀏覽器是上網必備,但昔日的領頭瀏覽器Netscape Navigator,如今安在?今日平板電腦人手一部,但昔日的領頭掌上型PDA PalmPilot,如今安在?今日Whatsapp和Line風行,但昔日的領頭通訊軟件ICQ,如今安在?

  「我猜中了開頭,可是我猜不着這結局……」紫霞說。



  當所謂「成長企業」,他們的創辦人自己也仍在披荊斬棘,無法告訴你他們企業的結局,甚至連何時能實現獲利都無法預測時,你憑甚麼覺得你有能力預測?當股價已經腰斬甚至下跌80%時,你憑甚麼有信心抱住你手上的這些成長股?

  有辦法避免這種悲劇嗎?有,用懶系投資法呀……

  …………

  …………

  唉呀、唉呀、唉呀……好啦好啦,別再扔臭雞蛋了,我知道你要找的是真正的成長股,不是那種賺不了大錢的笨方法……那就不要急,等公司賺錢並有護城河了再買進。記住,我們是在投資公司,不是在投資傳奇。


結語

  「了解」、「認同」、「投資」,是三個完全不同的階段,了解不等於認同,認同也不等於投資。由了解的階段至可投資的階段,中間的距離,如長江般寬廣。

  但是,媒體上的投資專家可不會這樣跟你說,如果相信他們,你成為韭菜的機率比去柬埔寨打工被詐騙的機率更高……


 (原文摘錄自Patreon文章)


註:以上沒有任何投資建議成份。投資是個人行為,敬請自行研究並自負盈虧與責任。


******************************************************


  月初是加入Patreon的好時機,歡迎同道中人加入我的Patreon,閱讀所有會員文章,一齊討論、一齊交流、一齊進步。

Patreon:
https://www.patreon.com/laxinvest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chaseinwind/  

Blogspot:
https://laxinvest.blogspo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