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好好學習使用IB,學會投資,就不用再做這份工作了!」
很多人不是想學投資,而是想逃避工作。
「我要好好學習投資」,這句話不少朋友對我說過,不例外地,凡是經常說這句話的人,往往就是最不願意動手的人。
「我真的很忙呀!下個禮拜,下個禮拜開始!」他們總是這樣說。
然後,就沒有然後了。聽君一席話,如說一席話。
今天,我們來好好聊聊這事。
第一步:努力工作
對於全職投資者而言,賺100次1萬元是他們的工作,可惜,成功的全職投資者萬中無一,那是一份極違反人性的工作,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到的。
對一般人而言,短時間賺到幾千或幾萬元的一次性價差獲利,沒有意思,因為那不是持續性的。除非你可以時時找到這種機會且勝率很高,否則努力的方向應該是可以每年得到穩定的現金流,最終達到在不工作的狀況下仍可以維持生活。
可是,如果你的投資本金是由零開始累積,這個過程將非常漫長,快的話也許10年有點小成,慢的話20年、30年都有可能,沒有一定的興趣、堅持與信仰很難走到最後,這也是大部份人最後放棄投資的原因。
在大多數情況下,投資的前10年,靠本業認真上班賺的錢,會遠高於投資的獲利。因此,我們不是靠投資就不用努力工作,而是必須更努力工作,才有錢去投資。
第二步:培養興趣
一些人以為,懶系投資,就是研究後投入一筆錢,然後甚麼也不用理會。
不,懶系投資法和其他投資法都一樣,都是長期不間斷的堅持。
如何才能長期不間斷地堅持?不能純靠自律,是需要將投資和生活完全融合。
成功的投資者,他們的電視或Youtube頻道,大部份是新聞和財經頻道;走入書店,不自覺會自動走到經濟和投資書籍分類區;打開報紙,首先會閱讀經濟版;購買物品,必然下意識地計算回報率……他們從不將「學習投資」當成一項Task去做,投資在他們的世界無處不在,理財意識已滲入血液,融入身體。
這必然需要一種東西:興趣。
人性,是很難靠自律長期堅持的,尤其投資,不會有人逼著你去做,大部份人要做到長期堅持,除非自身有動力。
動力如何產生?
興趣。只有興趣,才能產生長期堅持的動力。
這種興趣,我們往俗了說,就是:貪錢!
要很愛錢,極度愛錢!!
你可能會說:錢,誰會不愛?
還真不是!
真正愛錢的人,是喜歡金錢流入的狀態,而大多數人,只是喜歡金錢流出的狀態——他們享受花錢,不是享受賺錢。
這中間是有分別的,你仔細想想。
是不是有些人,只要自覺有一點錢,就會買東西不看價格?
是不是有些人,為了減壓,胡亂花錢?
真正愛錢的人,無論多麼有錢,用每一分錢都會計算計算再計算,他們不是不花錢,而是盡量將錢花在刀口上。
對金錢不敏感、甚至潛意識討厭金錢的人,是不可能成為一位成功投資者的。
長期讀者可能知道,我其實不喜歡數字,很討厭閱讀財報,我本質上是個文人,但我同時又是一個對數字很敏感的人。
因為我並不是真的喜歡投資和閱讀財報,我只是愛錢,瘋狂的愛錢,我喜歡錢進來,不喜歡錢出去。
我從小到大都不能理解,為何有些人可以通過花錢來減壓。花錢對我來說只會帶來壓力,是很討厭的事,因為那是一種金錢流出的狀態。
除非,花錢能換來相應或更高的價值流入,那就類同於投資。例如,花錢請朋友吃飯,是在投資人際關係;花錢去旅遊,是為了拓闊眼界尋找新的機會。
第三步:了解自己
我很討厭別人以「忙」為藉口,不去理財。
很忙而不去做某件事,代表那件事沒有足夠的份量,俗稱不重要。
不重要,你才會沒有時間去理會,如果你真的很重視那件事,你一定不會沒有時間的。
工作很忙,回家很累,沒有時間研究投資?
說這話的人,空閒時間通常是在追劇、打遊戲、唱KTV、掃臉書、看抖音……
每過60秒,就有一分鐘過去了。
你覺得自己很忙,沒有時間去做這件事,只有三種可能性:
你覺得這件事不重要、不緊急,可以無限期延後;
你壓根就沒興趣去做這件事,你根本不想做,你是在逃避;
二者皆是。
你討厭金錢、討厭理財,這事本身沒有對錯,錯的是你不去正視。
你不去正視,可是投資理財這回事,無論你怎麼逃避,都繞不過去的。
只有正視,正視自己就是這樣的人,正視自己根本沒興趣去學習投資,你才會明白為何自己總是亂聽消息炒股,總是低沽高買,總是做韭菜。
你才會明白,你過往的所謂投資,只是賭博,想不勞而獲。
如果你是這樣的人,一是改變自己,一是放棄投資,賺錢還是有其他方法的。
相信我,如果你對錢沒有興趣,學習投資會比你上班更辛苦。
現在,我們聊聊投資工具。
很多人都覺得IB介面非常複雜,望而生畏,事實上,就算是我,對IB TWS功能的認識,也還不到百份之一。
但那又怎樣?這並不會阻止我使用IB平台去投資,因為IB幾乎是全球最全面最方便的投資平台了。我不需要完全熟悉IB介面,我只需要懂得使用那幾個必要功能就夠了,其他的,等真的需要再去摸索好了。
這世界沒有百份百完善的東西,堪用就行。
有些人,他們的投資只限於股票、ETD和優先股,他們心內也知道國債和公司債的好處,但他們就堅持只投資在股票市場上市的東西,因為他們只持有本地銀行或複委託的美股帳戶。
他們會說很多美國網上券商的致命傷,甚麼倒閉風險啦、遺產稅風險啦、缺乏支援啦,呱啦呱啦一大堆,無論你如何拼命向他們澄清那些所謂致命傷只是誤解,他們也不會聽得進去。
因為那些只是藉口,他們是懼怕,懼怕英文介面、懼怕重新學習、懼怕不懂和外國人溝通、懼怕錢出了國外不懂處理、懼怕踏出投資舒適圈……
還有很多香港本地投資者,無論港股如何不濟、如何沒有前景,他們堅持留在港股市場,然後色厲內荏的說,港股現在很便宜,沒有再跌的餘地,別人恐懼我貪婪。
這些人也是懼怕,懼怕去一個全新的投資世界,懼怕踏出自己的投資舒適圈……
懼怕,是人之常情,但請誠實面對自己,欺騙別人不要緊,千萬不要騙著騙著,連自己都欺騙了!
第四步:動手
小時候,遇上難以解決的事,我會天真地想,等我長大成人了,有足夠能力了,問題自然可以迎刃而解。
長大之後我才知道,根本沒有自動生成能力解決問題這回事,相反,隨著年齡的增長,問題層出不窮,綿延向前根本沒有盡頭。
想要解決問題,唯一方法,就是動手。只有動手,才有足夠能力解決問題。
就像熟讀一百遍教授游泳的書籍,你不下水,也永遠不懂游泳。
投資這回事,沒有萬事俱備只欠東風的,沒有所謂你找到一個好師傅,學習一會兒,然後就成為老手的,沒有。
但很多人不相信,他們的思想還停留在小時候的學校上課考試,堅持想找一種公式,跟著做就賺到錢。
然後社會上真的出現了非常多這種東西,他們告訴你,只要學會我這種秘技公式或投資某項商品,你就可以日賺三千、或5年內由零至千萬,從此達成財富自由。
你如果相信,花費巨額金錢去上課或將錢投資在他們的推介商品,最終的結局,一定是他們靠你達成財富自由,而不是你靠他們達成財富自由。
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包括年紀、性格、背景、家庭負擔、風險承受能力等等,不可能一條公式就適合所有人。例如,不可能所有30歲的人都適合70-30的股債比例,更遑論內裡的股債成份。
每個人,都應該有只屬於自己的、適合自己的投資策略,而且隨著環境和能力變化不斷作出調整。
如何才知道甚麼是適合自己的投資策略?
別想了,去做,去實戰!
我們每一個人,都不可能擁有先知的智慧,是不可能單憑想像就可以做出判斷的。想知道現實是如何運轉,最直截了當且實用的方法,就是親身去體驗,當你親自去感受之後,這個世界將以回饋方式呈現給你。即便你頭腦中擁有千百個想法、萬千個方案,親身體驗往往能夠快速淘汰其中的大部分,你將清楚地了解哪些想法是無效的,哪些想法實際上並非真正的想法,而僅僅是單純的錯誤。
這大概就是世界運行的規律,你一開始怎麼想,根本不重要。
成功投資者的條件
甚麼樣的人可以成為成功的投資者?
總是忘記繳付帳單、從不去看信用卡月結單、不清楚每月收入花去了哪裡、購買東西但憑喜好不看價錢、一出門就犯懶隨手招計程車……這樣的人,一定不會是成功的投資者。
因為這種人其實不喜歡錢。你不喜歡錢,錢就不會向你飛來。
日常理財一塌糊塗,投資卻能得心應手,千金散盡還復來,這種爽事,只可能出現在電視的爽劇中,是給你看爽的,不可能出現在現實中。
投資理財,投資理財,投資看似是理財的一部份,兩者其實是同一回事。投資和理財都是生活、思想、性格,不懂理財,就不懂投資。
這只是第一步,你還要培養興趣,賺錢的興趣,投資的興趣,自主學習的興趣。
然後,才是投資能力。
所謂投資能力,核心在於對自己的了解,並建立一套屬於自己的投資思維體系。普遍而言,大部分投資者在投資過程中最常遭遇的問題是,他們難以確定所選目標資產是否真的具有投資價值,同時也難以判斷最佳的買入時機。
當良好的投資機會降臨時,一般投資者可能感到迷茫,不確定應該投入多少資金,更加無法清晰地界定何時應該出場或在何種情況下立即脫手。如果這些問題難以解答,那麼無論投資者在牛市中經歷過多少成功,賺取了多少利潤,最終都可能在熊市中遭遇慘敗。
投資的成功與否不僅取決於順風順水時的表現,更關鍵的是在逆境中的應對能力。一位投資者,其成功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能否在每一次交易中吸取教訓,從而不斷積累經驗和技能,而這是任何人都無法替代的
再完美的理論和策略,不經過實戰,那也就是零,等於空氣。
再怎麼刻苦學習理論,都只是起步點,關鍵在你的經驗和技能。
經驗和技能,只能通過實戰取得,一步步打怪拿到經驗值,別無他法。
這個世界,只有那些能實際付諸行動的人,才有成功的機會。
(節錄自Patreon文章)
******************************************************
歡迎同道中人加入我的Patreon,閱讀所有網友文章,一齊討論、一齊交流、一齊進步。
Patreon:
https://www.patreon.com/laxinvest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chaseinwind/
Blogspot:
https://laxinvest.blogspo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