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是第一次到訪,或並未追看所有文章,可從這裏開始認識我及2020年之前的一些舊精選文章。
由2020年6月開始,新文章會先在 https://www.patreon.com/laxinvest 發表,此網誌只轉載部份文章,敬請留意。

2019年2月12日 星期二

財務自由的計算


  財務自由(Financial Freedom)可以說是近幾年最炙手可熱的話題。最簡單的財務自由定義,就是所持資產所產生的被動收入(或稱被動現金流),高於每月所需生活費,使一個人或家庭無需為生活開銷而努力為錢工作的狀態。
  有些言論對財務自由頗有微言,認為鼓勵急功近利、不事生產、養懶人等等。對我而言,財務自由絕不等於退休,更不是生活的目標,而是一種可以更好地選擇自己生活的財政狀態。財務自由的狀態,其實是讓自己有更多的選擇,回歸初心,去追求真正的夢想。
  財務自由的水平,人人不同。有人要求夜夜笙歌、居住豪宅、出入名車、工人環伺,有人甘於基層生活,粗茶淡飯足矣。這涉及到本金、投資回報率與通漲的計算。

  這裏暫且以最簡單的個案為例,假設二人家庭、樓宇按揭已經還清、每月日常開支連醫療費保險費共港幣二萬元。我們作最簡單的計算:理論上,這種兩人家庭只要有大約五百萬流動資產,投資在年回報率4.8%的固定收益資產(例如國債或公司債),已可達基本財務自由狀態。
  可是,財務自由有一個天敵——通漲。相對計算回報的「72法則」,計算通漲應該使用「70法則」:假設通漲率為3%,大約二十三年後(70 / 3 = 23.33),上述家庭的二萬元每月被動收入,實質上的購買力只剩下現在的一半,即港幣一萬元。所以計及通漲因素,五百萬流動資產與4.8%回報率是不可能長期支持下去的。
這就是那些投資專家總是鼓勵投資者長期買入股票的原因,或者藉口!他們總是說,投資股票等於是投資公司的經營,股息隨通漲上升,甚至跑贏通漲。問題是,你可以選到哪一家公司,敢承諾保證確定的報酬率?我所見的,大部份散戶投資股票,多年辛勞,最好的結果,可能是打平而已。
其實所謂專家口口聲聲提及的股票(或其他一些他們想引你入坑的投資物)可抗通漲,而債券或其他固定收益資產跑輸通漲之理論,不堪一擊,因為最後還是要回歸於年回報率的計算。
例如說,一間公司的股票平均每年派息3%,而公司股價每年成長4%,複合年回報率達到7%。這樣的公司,怎樣看也算是難得的成長防守兼備、可抗通漲的公司了吧?
但同時,該公司的債券也是每年派息7%,而派息後投資者將債息再投入,複合年回報率也是7%。請問同樣是年回報率7%,股票與債券在數額與抗通脹上有分別嗎?
答案顯而易見,每年7%回報,無論來自何種投資工具,都是一樣的,可是為何人人都說買股票可追通脹、債券卻是跑輸通脹、犧牲了最大盈利?明明兩者都是7%回報啊!坦白說,有多少人投資股票,每年平均有7%回報?除了大牛市的幾年,我所見的,還是極少數(註:大部份散戶都是跑輸大市,所以我鼓勵一般人,如果幾年來成績都無寸進,仍堅持要買股票,不如投資盈富基金算了)。但債券,只要公司不倒閉,幾乎是百份之百得到的啊!而且無論價格波幅、派息保證、公司清盤償還次序、到期回本的特性,同一公司的債券都遠遠勝於其股票。
  事情又回到了原點,既然通漲是財務自由的天敵,那到底怎樣計算才可以得到真正的財務自由?
  其實早就有科學的計算方法,就是在美國最普遍的計算基礎Safe Withdrawal Rate (SWR)。這是一種計算每年可以從投資組合中安全地提取現金、而又不會耗盡資金的經驗法則。而其中又以4% SWR被公認為成功機會最高。
4% SWR的方法是將流動資產妥善分配為投資組合後,每年提取生活費一次,第一年提取4%,然後每年提取的金額按通漲調整(例如通漲率3%,生活費就每年提高3%),同時資產每年都有穩定回報,就可達致即使在沒有工作收入,資產都能維持生生不息的狀態。而且不管你有多長命,每年根據通漲調整的生活費也足以應付生活所需。
根據4% SWR法則,流動總資產的要求是:
總資產 = 每年生活費 x 25
還是以剛才的個案為例,已供滿樓的二人家庭,每月日常開支連醫療費保險費港幣二萬元,則要達致真正財務自由的最低流動總資產為六百萬港元:
20000 x 12 x 25 = 6000000
如果再保守點的做法,是永遠保留兩年的生活費(就是可以隨時使用的現金),在每年年底提取一次費用作為後一年的生活費,其數額按實際通漲進行調整。
這裏有三個變數:投資預期回報率、通漲率、預期剩餘年歲。由於這三個變數互相影響,我們可以通過計算各種預期回報率與通漲率,得出知道資金會耗盡的年數。如下表:

  根據上表的計算,假設通漲率為3%(頗為合理保守的估計),只要投資回報達7%,資產也會維持到五十三年後才花光,就是說假如四十五歲就退休,資產應該也足夠維持到百年歸老了。而提高一點點,每年投資回報率達8%或以上,資產甚至是永遠都花不完!
  六百萬的流動資產,其實並不是那麼遙不可及(實際金額還可按生活水平的要求而調整)。而7-8%的年回報率,也不是太難。但是,如果把資產全部投放在股票市場,今年升五成、明年跌七成、派息不保證、回報不確定、天天驚恐、日日折騰,只怕根本實行不了上述計劃。懶系投資法,說穿了,就是要找到如何簡單、平穩、懶懶地得到這種回報的方法。

116 則留言:

  1. 回覆
    1. 頭香即有熊抱來...來來來,熊抱一個!

      刪除
    2. 感謝風兄解說,解決小弟的疑惑,我經常在想,被動收入只足夠基本的生活是否財務自由?通漲咁高,有錢都唔敢亂洗

      刪除
    3. 不用太擔心,理由很簡單:因為通漲一定會發生,擔心也沒用...其實拉長時間來看,每年平均通脹率約3%,只要知道數字,就可以計劃了。

      刪除
    4. by historic record 3% of inflation rate may be not suitable in real life. I mean the eighties of the last century when the interest rate of USD was as high as 10-12%.

      刪除
  2. 資產分配在股樓債期貨,在自己能力圈內操作就好。總好過牛熊窩輪,死左都唔知點死。

    回覆刪除
    回覆
    1. Nelson兄這次也拿到板凳呢!
      能力圈內做到最好,好過亂試高風險玩意。

      刪除
  3. 回覆
    1. 多謝初心兄支持,第三也很不錯了,哈哈。

      刪除
  4. 排第三...

    哋”專家”成日叫偽中剷couples借到盡買樓收租,便可更快”財務自由”, 但在Cash flow來講根本就說不通~

    回覆刪除
    回覆
    1. 春花姊慢了一步,是第四,哈哈。
      買樓收租也有其優點,尤其是其槓桿及升值因素,當然借到盡有其風險。但香港的樓市旺太久了,會讓人忘了也有風險。

      刪除
  5. 沙發唔到就肯定的。
    不過另篇又係另一偉有大之作,一定救番唔少迷途小羔羊。

    回覆刪除
    回覆
    1. 皮老闆過獎了,希望對你的退休計劃有一點點啟示。

      刪除
  6. 懶系投資法實在令人著迷,風敎主功力深厚。
    不知道本熊由折騰過渡至懶系還有何年何日,有排練功呀。

    回覆刪除
    回覆
    1. 哈哈,本熊兄有多項物業在手,加上流動資產,淨資產值可能已早到達彼岸,不需太謙。
      何況假如在股市中已得心應手,成為少數的贏家,卻也不需另尋新路。

      刪除
  7. 這篇很有用,應該置頂喔,謝謝風教授

    回覆刪除
  8. 風兄如果有日出書,這篇當屬醍醐灌頂之引言!
    另,英雄所見略同,4% SWR 和 8% 年回報亦是吾人心中數字,謝謝風兄授之以學名 Save Withdrawal Rate 並予以詳盡分析,受教了 :)

    回覆刪除
    回覆
    1. 全兄客氣了。
      其實文中所述全兄應已盡悉,正式學名云云,只是名稱而已,不值一哂,哈哈。

      刪除
  9. 經常在外國BLOG看到FIRE人士(Financial Independence, Retired Early)談及SWR,都是要先有樓,確保最大支出得到保障,然後才用其他資產製造現金流抗通脹,肯定4%可以提取到死為止。

    其實以香港人的工資,只要好好計劃開源節流,40歲前達到基本財自真的不難。

    回覆刪除
    回覆
    1. 講過無數遍,用樓去對抗生活開支是最簡單的做法。無需爭拗是否有其他方法/更佳方法/更高回報,只需著眼「簡單」二字。解決根本煩惱後,額外的資源拿來製造SWR就更得心應用、無後顧之憂。

      有土斯有財,所言非虛。不過「簡單」,又不等於「容易」。

      刪除
    2. 根據香港經驗,房地產未必與通漲同步,真的有可能大幅跑贏通漲。所以,無自住樓在手確實有後顧之憂。
      當然,自住樓外利用房地產達致財務自由又是另一個話題了。

      刪除
    3. //答案顯而易見,每年7%回報,無論來自何種投資工具,都是一樣的,可是為何人人都說買股票可追通脹、債券卻是跑輸通脹、犧牲了最大盈利?

      乜sir成日話買樓收租,租金可隨通脹上升,但股息唔一定會,債息就更一定唔會 XD

      刪除
    4. 乜Sir某程度上都無講錯,不過佢成日只講事實嘅一部份,仲好鍾意左遮右掩 XD

      刪除
  10. 哎呀。。。會場擠滿人了。先霸定個山頂位先!

    回覆刪除
    回覆
    1. 原來8%回報就夠了!那買堆REIT,再槓些少就到岸了!但要供埋間自住樓。。。那風教授等我,十來年三弟應該上到岸同你和皮老闆會合!

      刪除
    2. 三兄,我只是用最簡單的例子來說明計算方法。
      未供滿自住樓當然也可以上岸,將每月供樓金額加入生活費中就是了。即使供完了,也可以再加按套出資金賺取息差,永遠不要供完。
      另外三兄除自住樓外還有收租樓,這邊的正金流加上流動資產,分分鐘已可上岸了。

      刪除
    3. 一句:「即使供完了,也可以再加按套出資金賺取息差,永遠不要供完。」已含多少大智慧。

      三弟一家大細要養,有排未能上岸,仍舊望著岸上的風兄為目標,努力游上岸!

      刪除
  11. 無論來自何種投資工具,都是一樣的,可是為何人人都說買股票可追通脹、債券卻是跑輸通脹、犧牲了最大盈利?明明兩者都是7%回報啊!

    //因為大部分人只懂看價格(result of compound return),但根本不懂compound interest的原理,才會有如此低智的結論/評論。

    回覆刪除
    回覆
    1. 價格是浮動、不理性、受供求影響、難以預測的,我們要看的是價值,而價值源自真實回報率。這是基礎概念,一般人如果弄不清楚談何投資。

      刪除

  12. // 根據4% SWR法則,流動總資產的要求是:
    //總資產 = 每年生活費 x 25

    說穿了就是 總資產 = 每年生活費/0.04 =》 1/0.04 = 25

    x25 就是 base on 「% SWR法則」的倒數而已。小季數學都叫「法則」,真係唔識就被佢嚇死,識就被佢笑死;所以我也不喜歡這種「記常數」(以上例子,常數就是25)的「懶人包」做法,要計就要真正地識計,以應對任何 assumption 的轉變。

    好似 SWR 這些特別的 terms 就如戚長發(《連城訣》)所教的「躺屍劍法」一樣,巧招多而無用。我自己就崇尚獨孤求敗式最簡單直接的劍招,一招殺敵:當然,其先決條件是要「劍理」充份地理解和融會貫通。我城教育只求分數,任你數學科成續幾好,應用在生活層面上依然好多人都係一竅不通。

    現以風兄的例子作示範。投資預期回報率和通漲率可以合二為一,即

    投資預期回報率=投資實質回報率+通脹

    咁就可以減少一個變數。

    //永遠保留兩年的生活費(就是可以隨時使用的現金),在每年年底提取一次費用作為後一年的生活費

    即是說,風兄先扣起3年洗費。以同樣condition, 假如總資產值為600萬,每年支出為24萬,可投資金額為528萬,投資年回報率為1%,通脹亦為1%,即實際回報等於0, 可支撐年期就是 25-3 或 528/24 即是 22 年。風兄表格中,所有實際回報等於0(投資預期回報率=通脹)的 cells 都顯示了22年這個數字。

    假如投資實質回報率為1%,可支撐年期就可以從 Excel 年金公式中找到

    NPER(rate, pmt, pv)

    例如NPER(0.01,-240000,5280000) = 24.97. 25這個數字也同樣地在所有投資預期回報率為2/3/4/5%,而通脹率為1/2/3/4% 的 cells 中出現。

    如此類推,便可以舉一反三,任讀者自行計算自己的需要。

    由於所有計算是以 real terms 計算,所以已經做好了所有 inflation adjustment:公式中的「負」24萬,就是指每年提取現值24萬的意思。

    伸延閱讀:
    舊文《覆讀者來信之按揭方程式
    http://magician__yang.mysinablog.com/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4941435

    回覆刪除
    回覆
    1. 甚麼都瞞不過魔兄,直接就說出SWR的計算法。沒錯,25就是1/0.04得來的。
      但是,SWR法則的研究重點不在於其簡單的計算法,而在於研究不同時期、各種投資組合、不同提取率時的成功率,以確定成功機會最高的可持續提取率。4%的安全提取率就是這樣統計出來的。

      關於懶人包這方面,我是這樣看的:
      其實像魔兄這種已身負神照功的丁典式人物,或懂獨孤九劍、可以破劍式一招就破盡天下劍法的人,並不是很常見。一般人還是需要循序漸進,就像華山派劍宗第子,初時可能只能先死記劍招,初時劍氣千雲、劍法百變,進一步修練才能化繁為簡。

      再以魔兄的NPER(rate, pmt, pv)公式來說,簡則簡矣,但就像以前的程序語言C,可以用幾句程序就做到其他程式語言(例如Basic甚至Pascal)要寫的一大串指令才做到的事。但看別人寫的C程式,懂得的人自然懂得,不懂的人只怕是一團霧水。所以寫程式以Basic(例如以前的GW Basic)語言起步,沒有那麼簡潔但容易理解跟從,卻也無可厚非(當然Basic會學壞手勢,我還是喜歡Pascal多些)。

      說回我寫的文章,可能真的是懶人包。就像這篇,可能超過一半的人只看最後的圖表就算了,不想去深究。但我還是盡量解釋其出處,我想,有心想知道多一點的人自然會繼續研究其原理。我想這與將唐詩劍法誤導成躺屍劍法的戚長發始終有分別吧。

      刪除
    2. 風兄的強貼,和魔術師的強留言令小弟獲益良多,帶來很多思考和更加清晰的思路,讓我知道更多簡單易用的公式和融會貫通公式都能帶出同樣道路的重要。

      刪除
  13. 在核心的外圍遙遙感謝風兄

    回覆刪除
  14. 作者已經移除這則留言。

    回覆刪除
  15. 感謝風兄的文章,讓人更清楚財自的真蹄,絕不是遙不可及的!
    有機會台中相見呀!謝謝!

    回覆刪除
  16. 越簡單的事情越難擊破,7%回報在現況來說算是一般人可以達到的水平。說實話,每年7%的平均回報已經很不錯了。

    計及許多不確定性,我覺得差不多質地的公司,要求股票在較低的P/E(如10以下)以及充分的派息水平(在40~60%左右),才能抵上債券7%的回報。不然長年賺錢能力還不夠拿來還債,也算不上值得投資的企業吧。不過要判斷前景如何,確認當中有多少水分,還要飽受消息的摧折,一如風兄所言,也是勞心勞力的事,不夠懶。

    T

    回覆刪除
    回覆
    1. 其實適合自己的方法,就是最好的方法。固定收益工具只是其中一條路,如果已在股市或樓市或外匯甚至金市找到一套方法,可以有信心長期取得穩定回報,也不一定要轉吧。
      雖然股市確較勞心勞力,但可能很多人視為樂趣呢,哈哈。

      刪除
  17. 風兄又有巨文,謝謝你!
    確實,財務自由的重點不是計算,而是心態。可是,人仍然好容易從計算上看是否財務自由,這變了是機會成本的考慮。愈高薪厚職、工作輕鬆的便愈難財自了。
    其實,香港人有先天性優勢,賣樓套現移民他國,去一些生活標準比香港低一些的地方,便能財自了。
    如老闆說-心態決定境界!

    回覆刪除
    回覆
    1. 是的,心態決定境界,追求或不捨放棄的東西愈多,愈難財自。
      話說回來,如果高薪厚職、工作輕鬆,即是有餘裕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其實真的不需放棄,哈哈。
      只是我所見高薪厚職的人,多數都是以自己的健康換取的。

      刪除
  18. 生活成本和通脹的問題, 上面眾位Ching都舉一反三, 說出很多例子, 小弟就不再長氣討論了。

    小弟反倒關心風兄在台灣渡過第一個新年, 有没有覚得跟香港有很大差別?

    回覆刪除
    回覆
    1. 今年其實我閃回了香港幾日過年,由於時間太趕沒有通知任何朋友,哈哈。
      今年也不是我在台灣渡過的第一個新年,去年才是。與香港比較,最大分別是初一至初三街道真的是冷清清的,大部份店鋪都不開;但時常都聽到鞭炮聲,晚上則經常看到放煙花,倒有點像幾十年前的香港。
      另外,台灣團年飯不時興出外吃,大家都是買年菜回家團年,所以到處都是年菜推廣(急凍年菜很普遍呢)。因為台灣家裏地方大,多少人一齊團年都沒關係,這又與土地供應有關了。

      刪除
    2. 對啊! 風兄是17年12月到台灣, 其实應該剛到步不久就會經過一個新年, 没有想起來, 哈哈!

      聽風兄描述真的好像斗滿小時候的香港過年, 以前只有小量食肆營業, 服務費加三, 覚得很合理。 最近拜年時經過 Yoho Mall時發現連賣首飾的店舖和化妝品店都開門做生意, 感到十分驚訝。

      刪除
    3. 很容易理解呀,據聞今年新年大陸訪港人數又創新高了...

      刪除
  19. 讓小子來當第十人
    平均人工30000/月,一對小夫妻360000*2 =72 萬年薪
    稅前儲蓄率30% 即儲216000/年
    600萬大洋要27.78 年

    草根民眾表示灰暗,仲要供斷層樓?

    槓桿是為了去槓桿。

    回覆刪除
    回覆
    1. 快兄,只靠儲蓄當然很難達成目標。以你的例子,假設儲蓄率30%,月投入18000,年回報率8%,15年資產就可超過627萬。
      當然在香港,住是一個大問題。如果有這筆流動資產,不一定住在香港的。

      刪除
  20. 例如說,一間公司的股票平均每年派息3%,而公司股價每年成長4%,複合年回報率達到7%。這樣的公司,怎樣看也算是難得的成長防守兼備、可抗通漲的公司了吧?

    但同時,該公司的債券也是每年派息7%,而派息後投資者將債息再投入,複合年回報率也是7%。請問同樣是年回報率7%,股票與債券在數額與抗通脹上有分別嗎? ---\\\


    以上呢段是正常人正常智慧都可以輕鬆明白的。但近年所見,有一些收息信徒的計法不是這樣的。

    他們說:股息3%才是被動收入,股價不重要,所以股價變動(以這例子而言,+4%增長)不用理會,回報率不用太介意,有這3%股息便行。

    由於有這個畸形思維,便成了有一些人長揸5仔十幾年不放,只以為收3-5%股息便可以了,若真計回報率,卻是低得可憐。(不過,正如風兄所言,大多數人在股市都是輸,連平手都難,所以,長持5仔都算是好過很多人了。)

    回覆刪除
    回覆
    1. 其實就算這些收息信徒接受賺息蝕價,覺得永遠也不用理會本金、不取回本金,他們也搞錯了一件事:
      股票不同債券,股息率的計算,是基於股價。股價一直跌,股息率不變,實際收到的金額也還是一直減少。只看股息率去長揸股票的話,真的會一敗塗地的。

      刪除
  21. 風兄你好,
    假如4百萬全買香港不同類型的reits為例,以平均約6%回報計,利用reits穩定的特點,不理升跌,長揸收股息,其實又可否避左"今年升五成,明年跌七成、派息不保證、回報不確定、天天驚恐、日日折騰"的風險?

    回覆刪除
    回覆
    1. 我在之前的文章已多次重申投資首重資產配置與風險分散。
      Reits不屬固定收益資產而是穩定收益資產,在股市公開交易也不免較受市場氣氛影響,波幅其實不小,當作資產配置一部份沒問題,但如果將所有資產集中投入在同一地區、同一類型,你自己覺得風險如何?

      刪除
  22. "懶系投資法,說穿了,就是要找到如何簡單、平穩、懶懶地得到這種回報的方法。"找到適合的方法,心平靜地去投資,這是我也是所追求的!:)

    回覆刪除
    回覆
    1. 對極了,投資最重要就是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

      刪除
  23. 搬去少通脹,冇通脹的地方,得左!

    回覆刪除
    回覆
    1. 這是對的,但少通脹、冇通脹的地方,通常代表當地經濟長期不景氣,又有另外一些問題要考慮。

      刪除
  24. 好文~
    財富自由從此點來看不難達到
    個人覺得難的是人心如何避免不斷地追求
    另外原來風大去年已在台灣過新年
    從您的描述的確很有台灣味,哈

    回覆刪除
    回覆
    1. 是的,如果追求珠寶、豪宅、女人等等,恐怕很難財自吧。
      台灣過新年比香港另有一番景象,但如果遊客的話,我會勸他們避免新年遊台,哈哈。

      刪除
  25. 多謝風兄,又學多一樣野4% SWR。可以幫屋企人計下留幾多錢退休。

    回覆刪除
  26. 風兄的好文章!不能不讚!
    這個退休計算另一個重點是要有足夠的醫療保險,否則一時失算,需動用大量本金。

    回覆刪除
    回覆
    1. 醫療保險是一定一定要計算入生活費的,才沒有後顧之憂。

      刪除
  27. 感謝風兄既實用文章,我諗我真係要努力開個香港債券戶口嘞。同意股票太浮動。

    回覆刪除
    回覆
    1. 不一定是用香港公司的債券戶口吧。

      刪除
    2. 我已有ib戶口嘞,但想將部份資金分出去專買債券,所以諗緊係咪需要多一個香港債券戶口。

      刪除
    3. 原來如此,銀行債券戶口與FundsuperXXXX等都可以考慮呢。

      刪除
  28. 懶係set好成個ecosystem之後先可以懶,但係之前要好辛苦好努力好勤力咁搵投資本金同埋搵投資方法。我而家已經搵好咗投資本金,但係仲摸索緊投資方法,點樣可以坐享其成印印腳等收錢。 等我做到呢一步我就可以退休啦! 但係摸索梗個方法嘅時候真係好辛苦,諗到頭都爆埋。 所以懶系投資法一啲都唔懶,其實係先苦後甜投資法先至真😁😁😁

    回覆刪除
    回覆
    1. 只是很少人討論及不習慣固定收益資產的投資方法而已,比股票還是簡單得多。

      刪除
    2. 謝謝風兄文章。關於懶懶兄的帖,很同意必須要有自己的資產配置生態系統。少少分享,我自己的系統以現金流+保險+融資平台構建。現金流的組成有港美債,日坡港reits及派息紀錄穩定的高息股。保險則包括風兄所說的醫療住院保障及儲蓄壽險(保障家人)。融資平台通過IB及銀行,現金流系統像耕田,提供生活所需及小型投資,融資平台則像打獵,機會到來時可快速把握;保險當然是轉嫁風險及為家人提供保護了。

      刪除
    3. Lu Lou兄的配置生態系統很全面呢,讚。

      刪除
    4. 謝謝風兄!現正嘗試以公司方式在IB開戶,待成功了再與大家分享。

      刪除
  29. 風兄, 祝新一年你和女兒都開開心心, 事事順利!

    呢篇很實用, 留言已經排到山頂區. 也知道自己有排都未會財務自由, 要加倍努力!

    回覆刪除
  30. 風兄呢篇文章同各位既留言都很有參考價值,花時間睇幾次都唔夠

    回覆刪除
    回覆
    1. Mike兄客氣了,我拋磚引玉而已,很多人留言很有質素倒是真的。

      刪除
  31. 回覆
    1. 不算甚麼啦,前人的研究成果而已,哈哈。

      刪除
    2. HELLO OSCAR211師兄,我用EMAIL聯絡過你(不好意思借風兄地方)

      刪除
  32. 這文章又讓我有重温風兄文章的沖動
    OC

    回覆刪除
    回覆
    1. 就是說之前文章吸引不了你去重温的意思嗎?我要反省一下了,嗚...

      刪除
  33. 風兄你好,小弟正在搜集有關買債券的資料,有興趣於IB做槓桿,請問於IB做槓桿買債券的利率大約是Hibor加多少? 謝謝!

    回覆刪除
    回覆
    1. https://www.interactivebrokers.com.hk/cn/index.php?f=1595

      刪除
    2. 作者已經移除這則留言。

      刪除
  34. 風兄你好
    我想請問我對IShares preferred stocks etf有興趣, 請問可以跟普通銀行購買嗎? 另外需要付30%稅嗎? 萬分感謝

    回覆刪除
    回覆
    1. 銀行或證券行的美股戶口即可,ETF派息需付30%稅。

      刪除
    2. 謝魔兄補充,說到自行向美國財政部申請退稅,又申請ITIN又寄護照甚麼的,如果數目不大,我都懶得去申請了。

      刪除
  35. 想請教下如果現在才買債加槓桿是否不適合?
    因我見IB 現在對保证金贷款收取的利息很高……差不多3.9%

    回覆刪除
    回覆
    1. 怎麼答你呢?適不適合是要看你能力吧,有能力操作外匯風險的可以借歐元日元槓桿買債,有能力選取超過8%孳息率又不會倒的債券也有足夠的息差,兩者都沒有就不大適合吧。

      刪除
  36. 借歐元日元槓桿買美公司債......is it possible?

    回覆刪除
    回覆
    1. 當然可以,非常簡單,借歐元日元平了美元現金的負數即可,肯承擔匯率風險的話。

      刪除
    2. 風師兄,槓桿二倍,會否好大?以你經驗多少才穩陣和多少會被margin call?

      刪除
    3. http://laxinvest.blogspot.com/2017/12/blog-post_14.html

      刪除
  37. 風兄你好,請問IB有印度國債賣嗎? 10年期的yield有7.5

    回覆刪除
  38. 作者已經移除這則留言。

    回覆刪除
  39. Chan2019年2月28日 下午4:38
    風兄,提外話,請問如想在台灣置業用於退休居所(因如租屋好似要台灣人擔保),只供台灣醫療保,但性質不是投資移民(因不懂開公司做生意)只是旅居身份住台灣,其實可行性大? 請比小小意見本人,謝謝你!

    回覆刪除
    回覆
    1. 外籍人仕租屋一般不需台灣人擔保,只是有些屋主對租給非台灣人有疑慮而已自行要求而已。
      也有一些朋友申請三年無限出入簽證,每次最多留半年(3個月然後在台申請延期3個月)回港一次再入境,這是沒有問題的。但旅居人仕沒有資格申請台灣醫保,可用旅遊保險代替,只是多數旅保要求兩個月內回一回港。
      這方法適合沒有年幼子女需在台受教育人仕,有一個前提,就是現行的台灣出入法例不變。

      刪除
  40. 多謝風兄關於退休swr的資訊。我想香港退休人士沒有像美國一樣的安全提領率(safe withdrwal rate)的意識。可能因為香港沒有全民退休保障。但退休後要投資追通脹的需要是一樣的。另外介紹台灣一個blog有關swr的知識:http://greenhornfinancefootnote.blogspot.com/2008/10/asset-allocation-in-essencethe-trinity.html

    回覆刪除
    回覆
    1. 原來綠角也寫過SWR的文章,多謝分享。

      刪除
  41. 風兄你好,想請教Libor將會在2021年停用,那些以Libor為參考基數計息率的浮息債券將如何計算剩下日期的息率,謝謝!

    回覆刪除
  42. 不管是600萬還是7%, 在台灣怎麼都覺得好難啊

    回覆刪除
    回覆
    1. 台灣的生活水平,應該不用600萬吧。至於投資的環境其實還好,與香港差不多。

      刪除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